目前來說,公鏈有什么瓶頸呢?公鏈在數字資產這個領域比較窄,和普通人的關聯比較弱,要和實體連接起來,有很多特殊的要求。除此之外,公鏈還需要解決性能問題,解決彈性擴散問題,解決許多行業需求定制問題。另外,若要實現與實體經濟打通,在公鏈之上還需要一層信用協作層,一條新的基礎鏈和信用協作層互為聯合的基礎設施才能滿足各類場景下的實體經濟應用。基于這個設想,李俊心里便有了本體項目的雛形。
相較于其他項目名稱的直述其意,本體Ontology在項目名方面就似乎多了幾分神秘色彩,對此李俊表示:
“名字是我取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我自己算是一個小小的哲學愛好者,在西方哲學理論中,本體論是繞不過的基石性的哲學理論。另外,在IT領域,2008年的時候,我有幸參與了一個項目,叫語義網 (現知識圖譜)。語義網這個項目是微軟的聯合創始人Paul Allen贊助的,也是國內第一個做語義網的平臺。在研究語義網的時候,有個非常基礎性協議就叫Ontology(本體協議),所以這個詞是跨越了哲學和IT領域的,我認為用它來作為基礎鏈的名字,是非常貼切的,所以就用了這個名字。”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