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近日在《科學》發布報告稱,厄爾尼諾現象預計在今年再次出現,并將在全球范圍內造成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項研究是第一批評估厄爾尼諾現象長期損失的研究之一,其預測的損失遠遠超過之前的研究。
通常,厄爾尼諾現象會帶來更炎熱和干燥的天氣。但實際上,厄爾尼諾現象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更加深遠,其可引發毀滅性的洪水、干旱,造成農作物死亡、魚類種群數量下降及熱帶疾病增加等。
研究人員花了兩年時間分析1982年—1983年和1997年—1998年厄爾尼諾現象后幾十年的全球經濟,發現了經濟增長放緩的“持久特征”,即在每一次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后的5年里,全球經濟分別損失了4.1萬億美元和5.7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由貧窮的熱帶國家承擔。在1988年和2003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約3%。2003年,秘魯和印度尼西亞等熱帶沿海國家的GDP則下降了10%以上。
研究人員預測,鑒于氣候變化可能會加劇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頻率和強度,即使世界各國減少
碳排放的承諾成為現實,21世紀全球經濟損失也將達到84萬億美元。他們估計,到2029年,僅2023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就可能給全球經濟造成3萬億美元的損失。
論文主要作者、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地理學博士生Christopher Callahan表示,這項研究解決了一場爭議,即社會如何迅速從厄爾尼諾等重大氣候事件中恢復。研究數據表明,厄爾尼諾事件后的經濟衰退可能會持續14年,甚至更長。
論文主要作者、達特茅斯學院助理教授Justin Mankin說,這些發現凸顯了一個影響經濟的關鍵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因素,即氣候條件的逐年變化。厄爾尼諾現象曾被描述為“氣候變化的樹干”,它改變著世界各地的天氣,并影響各國經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