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對綠色
低碳的決定性影響,是通過一個又一個革命性的創新成果支撐的。昨天的
論壇上,頂尖科學家們分享了一些最新科技進展,讓人大開眼界。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名譽教授、二氧化鈦能在紫外線下將水分解為氫和氧的發現者藤島昭,昨天來到
上海,報告了光觸媒領域的新進展。他表示,這一科學機制完全可以用于人造光合反應,也就是模仿植物,借助太陽光的能量,將二氧化碳還原為氧氣和碳。實際上,他的團隊目前已制造出一種金剛石薄膜,將其作為電極、置于水中,就可以分解二氧化碳。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
北京納米
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看來,最有潛力的清潔能源寶庫無疑是海洋。他和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器件——納米摩擦發電機,使得海浪起浮等傳統發電裝置無法利用的低頻動能,首次可以被轉化為電。王中林表示,理論上,如果能大規模部署這一裝置,那么只需相當于北京市面積的一片海域,就可以滿足全國20%的用電量。2019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約翰·哈特維希的低碳研究,聚焦塑料的再生。他開發了一種化學方法,能將各種類型塑料(一般是擁有很長化學鏈的大分子聚合物),解構為單一的短鏈分子,就像把房子拆解為磚頭,而后可以重復利用。哈特維希表示,有預測顯示,未來25年,人類將生產和消費的塑料總量,很可能超過之前歷史的總和;為此,必須找到重復利用塑料廢棄物的方法,以降低塑料生產的石油消耗。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