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梳理發現,目前銀行推出的個人碳賬戶覆蓋最多、較為普遍的場景一般都是圍繞銀行自身業務設計的,包括在線支付、線上轉賬、線上貸款還款、理財產品購買等
金融行為。部分銀行鏈接的場景還擴展至
低碳生活場景,如生活繳費、地鐵出行、公交出行等。
業內人士認為,與互聯網平臺推出的碳賬戶相比,銀行保險金融機構的碳賬戶交易屬性更強。建立碳賬戶體系,依靠碳積分制度量化企業及居民的碳減排行為,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將成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發力點。
“與互聯網平臺相比,銀行個人碳賬戶與金融服務場景結合更為緊密,比如將個人碳積分與授信額度、貸款業務、理財產品等進行有機結合;同時,銀行擁有數量龐大的客戶群體,通過信用卡等可以與其他消費場景進行結合,有助于推動個人碳賬戶普及。”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