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中國實際情況,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沒有CCUS技術,中國碳減排利用的邊界成本會高到無法接受的程度。”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認為,CCUS存在三方面制約因素:一是在政策端,政策支持和制度供給并不充足;二是市場端成本比較高,國內還沒有形成較為有效的跨部門、跨行業協作模式,以及經濟可行的商業化模式;三是技術端的瓶頸仍然存在。
“當前CCUS項目以行政命令驅動居多,市場驅動力不足,我國已建成的CCUS項目中,約35%處于暫停運行或間歇運行狀態。此外,CCUS發展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封存量比捕集量低,示范項目普遍存在二氧化碳無處消納的現象。并且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和捕集地往往分屬不同企業和行政區劃,CCUS項目跨企業跨行業協作困難,權、責、利劃分待明確。”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也指出。他認為,CCUS產業未來需要強化研發、降低成本、刺激需求,促進技術、市場、政策三大要素深度融合,實現商業化規模化應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