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認為買了一些硬件,購買了綠電或碳匯的指標,取得了碳中和證書,就實現了雙碳,其實這在國際上根本行不通。如果所有的企業、城市、工業區都這么干,試想碳中和的任務誰去完成?意味著我們把碳中和的任務外包了。要知道,只要存在生活和生產活動,就必然存在
碳排放,而減碳不能全靠外包。
所以,每個企業、每個區域、每個城市都應該做這么幾件事情:
第一,扎扎實實地節能減排;第二,盡可能把屋頂上空閑的地方裝上太陽能面板;第三,有可能的條件下研究碳中和。這樣一來,還有20%需要兜底的,或者說直接插上碳還不能完全抵消的,我們才去做碳匯交易,才用綠電。所以說,購買碳匯指標、綠電和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只能作為保底和補充。
如果我們沉迷于購買綠電來實現碳中和,將來會隱患無窮。現在的綠電跟一般的電,相差只有三五分錢。但這幾分錢是根據我國現在的碳價設定的,如果這是必然的,我們的碳匯市場每1噸碳不是現在的50元人民幣,而是像歐盟那樣80歐元,未來可能是200歐元,綠電的價格會上漲好幾倍,用電成本也會增加很多。因此,我們不要被這些證書所迷惑。
真正實現碳中和有五個板塊:第一,建筑。建筑在整個過程中排放了30%以上的碳。從建材到建筑建造、建筑運行,中國建筑碳排放較高;第二,交通。交通產生的排放量正在增長中,目前占15%,未來會增長到20%以上;第三,廢棄物處理與市政。這都涉及到大量的碳,當我們把1噸水從1500公里外運過來并使用時,其中含有好幾百公斤的碳;第四,工業。這個門類很多,各行各業都涉及到減碳。一旦減碳成功就是一個大產業鏈,就是個“隱形冠軍”;第五,碳匯和
農業。這五個板塊都有商機,合起來有100多萬億的市場規模。以太陽能發電為例,它的效率在不斷提高,從現在的20%將來有可能提高到35%。
比如,可以要求建筑自身要通過可再生
能源進行節能減排,把80%的碳排放減下來,剩下的20%再來購買綠電或碳匯資源。否則,將對國家不利,也會對企業本身不利。
碳中和指標體系有很多部分組成。比如,能量節約了多少?可再生能源產生了多少?所產生的可再生能源跟電網之間是不是有補償關系?這些都在正確的碳中和指標體系里,都是必須要達到的。
未來企業在碳匯購買上或產生的利潤上,有很多途徑。比如,特斯拉的產能其實只有豐田的1/10,但其估值卻是豐田的好幾倍,為什么這個后起之秀能夠挑戰世界巨頭?就是特斯拉每產出一輛車,原有汽車廠內燃機動力的車就要進行碳抵消。特斯拉是中等規模的汽車廠,節能電動車是低排放的。特斯拉最近幾年利用碳抵消,每年增加的利潤最多達15.8億元,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這種碳抵消機制非常簡單,就是特斯拉生產多少車,對應的一汽大眾生產多少車,碳積分是要抵消的。在統計上,我們稱這一抵消的過程為
碳交易過程,它非常清晰、容易做到。做任何產業,降碳已成為強大的武器,搞企業一定要注意雙碳,并做到“三可”,可記錄、可追溯、可公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