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能源署在《全球能源行業2050凈零排放路線圖》中提出,到2030年,全球實現的大部分二氧化碳減排量主要來源于現有技術,而到2050年,一半以上的二氧化碳減排成果將歸功于目前技術儲備,即未來技術。
“基于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在發展現有技術的同時,還要重視生物質能在
鋼鐵行業減排上的作用。我國約30億噸的生物質資源不宜再被用于直接燃燒發電或供熱,但可以應用于生物質氣化-炭化生態系統工程技術發展,助力鋼鐵工業實現行業碳達峰與產品碳中和。”張文斌說,“比如,利用BECNU生態系統工程技術,對生物質進行熱解氣化得到生物質燃氣和生物炭,碳中和生物質燃氣可以完全替代短流程鋼生產所需的化石能源,同時,生物炭可替代部分化石輔助材料,剩余生物炭制成碳中和生物炭肥施入土壤培肥固碳,從而實現短流程電爐鋼生命周期凈零
碳排放。”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