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我國
碳排放已經接近100億噸,工業成為最大的排放部門,工業中約有一半的排放來自于電力生產部門;非電力工業部門碳排放主要來自
鋼鐵、非金屬制品、化學原料、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屬領域。
或許“零碳”目標的實施可促進釋放出我國各領域巨大的
低碳發展潛能,根據不同的產業結構所具有的不同
能源需求特征,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結構優化。例如通過提高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高附加值工業比重,帶動碳利用、碳貢獻量化補償以及低碳燃料等技術創新;通過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的同時,在電力跨區域消納不足、電網調節、跨區可再生能源配置建設、清潔能源方面發揮重要的想象力。
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辛保安在《堅決抗牢電網責任 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文中指明,“在推進雙碳中確保電力安全可靠供應,推動電網發展與各地區各行業減排降碳高效協同”。
近年各地方政府也發布了
碳市場相關政策。在市場交易主體的確定和準入方面,各試點城市和地區均以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為標準(
湖北除外),湖北、
重慶、
廣東還以能耗作為標準。從配額分配方式看,
北京根據企業的歷史能源消耗量分配配額。北京市要求重點排放單位或用能報告單位建立重點能源消耗活動水平數據和排放因子定期測量檢測機制,編制二氧化碳排放年度報告。廣東省對控排企業使用基準法或歷史法計算各部分配額。
上海的準入行業中電力、
航空、機場、港口采用基準線法分配配額,要求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1萬噸的企業實行碳排放報告制度。
深圳對電力、供水、燃氣行業按照基準線方法分配,依據價值量碳強度指標確定制造業的交易配額并要求控排企業必須量化并提交上一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等。這些都是做實了對碳貢獻的量化處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