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非遺的記錄、保存、展示、生產帶來諸多便利與機遇,但數字化技術與非遺創新性發展的融合仍處在初期探索階段。我們應該以時代的發展為背景,理性地構建非遺的數字化,正確認識數字化為非遺創新性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第一,加大針對非遺數字化的專業性規劃和政策指導。從已發布的政策法規來看,多數政策法規集中于非遺保護工作以及鼓勵利用科技來賦能文化產業,實踐中針對性更加精準的制度、辦法和施行標準還有待加強。在實現非遺創新性發展的進程中,對于數字化資源的要求也在逐漸升級,由最初的采集、保存、展示逐漸轉化為整合、分析與共享。因此,應盡早出臺非遺專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規劃,構建協調統一的非遺數字化轉型方法體系和非遺數據建設與治理標準,才能加速擴大非遺數字化資源的傳播與共享,進而設定非遺數字化資源采集、展示、使用的新標準。
第二,拓展權威平臺對接社會資源。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遺關注度的提升和非遺文化產品消費熱潮的來臨,針對非遺資源投入不足的壓力稍有緩解。但是,相較于非遺在當代中國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要求和歷史使命,針對非遺的資源投入仍顯不足。特別是我國非遺發展仍然缺乏社會商業資本的關注與
金融支持,還主要是靠政府撥款和補貼以及傳承人自有資金推動運轉。因此,在全社會加快數字化轉型、文化消費形勢變化的情況下,應根據非遺創新發展和資源布局現狀,搭建全國性、地區性非遺資源聚集平臺,加強科技與非遺資源平臺、交易平臺的融合,推廣
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非遺創新發展和成果轉化中的應用,為非遺鏈接社會資源打開新通道。
第三,培養青年綜合型人才以承擔發展重任。《中國非遺保護行業現狀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2—2029年)》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共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前三批大多是老一輩大師,后繼人才培養是非遺自身發展的重中之重。另外,目前非遺從業者特別是傳承人普遍缺乏數字科技知識和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遺利用數字化創新發展的進程。因此,需要提高對非遺人才培養的重視度,增加非遺人才培養資源投入,通過高等教育、專項培訓、跨領域培養擴大非遺教育培訓的受眾范圍,增加非遺人才數量,讓更多熱情高、視野廣、思維闊、技術強的綜合型青年人才加入到非遺行業中來。
作者:史軒(中國藝術研究院亞太中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