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科技手段的出現,使非遺保護工作在記錄、展示、生產、銷售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非遺項目和其蘊含的精神價值可以在數字化手段的加持下被更加廣泛地傳播,促進人們對其全面的認知、了解。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開展的“南京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展示”項目,以“ZHI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展示平臺為基礎,對南京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進行數字轉化及虛擬展示,對絨花、金箔、云錦等三項非遺工藝進行深度文化梳理。目前,僅收集的高清大圖就多達1758張,口述史涵蓋了錄音461分鐘、視頻691條,以期通過視覺化、審美化和數字化的方式建立對非遺傳統工藝的當代解讀,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南京與非遺傳統手工藝相關的文化及知識。
其次,數字化等科技手段帶動了“非遺+”,傳承人和實踐者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創意,加速非遺產品與現代社會審美的融合。例如,依文集團立足苗族刺繡傳承人和國際設計師資源,搭建了“繡娘數據庫”和“全球設計師空間”。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擁有1600多位設計師、8000多個民族傳統紋樣的數據庫,來自全球的設計師可以通過這個龐大的數據庫,超越時空限制與繡娘一起合作。其中,77歲的苗族刺繡傳承人潘玉珍和她的繡品已經成為國際時尚舞臺的常客,為刺繡與全球時尚產業的結合帶來了機遇。
最后,數字時代推動了消費升級,從而也為非遺助力包容性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互聯網的普及和云計算、5G、大數據、
區塊鏈、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的廣泛應用,使非遺發展的科技支撐發生重要改變。在數字化進程中,市場消費需求和供給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和重構。新消費環境追求效率,線上消費成為新的消費方式和習慣。根據相關報告,近年來人們對傳統節慶活動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各類相關的非遺項目、非遺元素、非遺產品成為節慶活動消費的核心。
數字化技術正在成為全方位展示非遺的新方法,非遺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審美價值也正在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高質量的傳播效果。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