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朱劍秋解釋說,VOCs與異味污染物質高度同源,而異味污染既是一種常見的大氣環境污染,又以人的嗅覺感知為判斷標準,具有陣發性、瞬時性的特點。惡臭感覺取決于瞬間的臭氣濃度波動峰值,而不是長時間平均值。“嗅覺刺激只需要1次呼吸就足夠了,時間大概只有0.5秒—5秒。但實踐中,大多數大氣擴散模擬預測和監測模式都低估了惡臭的影響。部分惡臭污染物嗅閾值極低,意味著異味的消除難度遠高于VOCs排放標準。國標+民標,是基層惡臭污染治理的無奈之舉和創新舉措。”朱劍秋認為,大風量、低濃度廢氣往往存在“達標性污染”,且治理和管理存在難度,不能采用常規的治理模式,必須兼顧節能降碳減污和環境影響可接受性的多目標最優化。
針對產生異味物質的不同行業的特點,生態環境部
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娜介紹了南京所異味物質污染治理技術和實踐。比如,在鑄造行業,團隊基于異味物質情況摸排、源強計算、精準溯源分析,自主開發工藝設備,初步構建了鑄造行業異味溯源—中試試驗—示范工程—效果評估全鏈條的成套技術體系。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