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
人工智能、
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全過程。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要求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
加強生態產品的智慧監測、信息統計、智慧評價、數值核算、平臺交易等先進數字技術的應用,對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美麗中國和數字中國融合建設的重要目標和措施,是加快我國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有利于規范提升生態產品的基礎工作,縮短和拓展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的渠道、時間和空間,促進生態產品與消費市場的直接對接,提升生態產品交易和變現能力,推動數字技術與生態經濟深度融合,提升生態產品產業發展水平,形成新動能、新業態、新模式。
當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和不同環節還存在數字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數字技術應用不足、數字治理能力薄弱等問題,制約了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實現。一是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數字化能力不足,生態產品的分類體系與監測網絡標準化建設亟待加強,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體系尚需完善和統一,生態產品信息共享的大數據平臺有待加強建設,生態產品的家底“盤點”和產權界定需要信息化支持。二是生態產業數字化轉型亟須加快推進,數字化技術與生態產業融合發展場景應用較少、全流程數字化技術應用不足,不利于生態產品規模擴大及產品質量、品牌的提升。三是缺乏統一的生態產品交易平臺,生態產品的交易對接、上線、流通、談判、處置、變現、
金融等通道難以打通,導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不高。四是生態產品價值數字化保障機制尚不健全,例如部分偏遠地區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缺乏復合型專業人才隊伍支撐,以及相關財稅金融等激勵政策尚需完善。
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