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推進不僅僅是“有為政府”的問題,也是“有效市場”的問題。
金融市場的價格具有引領性,能夠捕捉和感知社會變化中的風險,并反映到定價中。最近我們結合中國A股市場的分析發現,自2020年9月之后,也就是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后,碳風險已經進入到中國A股市場的定價體系。
碳排放量比較大的企業預期收益率可能會低一些,換句話說它的融資成本會高一些,整體市值會低一些。這說明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推進,隨著大量舉措的出臺,隨著對氣候風險和碳風險方面信息披露程度的提升,碳風險開始反映在投資者的投資邏輯和定價邏輯之中。
展望未來,我認為兩個潛在的影響。一方面,從投資的角度看,如何正確地量度標的物(不論是上市公司亦或是資產)的碳風險暴露程度,如何把碳作為定價因子納入到投資組合的決策里,都對未來的投資者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另外一方面,中國實現碳中和的重要環節是需要找到合理的碳定價。碳風險被納入定價體系后,可以倒推出中國目前的碳價格,再通過動態追蹤,進一步評估出未來的碳價格。比如我們發現,現在重碳的企業或者行業的市值要低一些,是因為碳因子已經被反映到定價中,通過上市公司的市值變化即可以測算出整體碳排放權的價格。
資本市場提供了在
碳交易體系之外的相對獨立的碳價格評估機制,意義十分重大。現在我國在單一市場里仍缺乏對真實碳排放價格的比較準確的評估。目前全國
碳市場中1噸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價格在50-60元人民幣之間。而我們的測算發現,如果利用A股市場股票價格的變化倒推碳價格,全國平均的碳價大概為165元/噸。此外,基于對資本市場的分析,不同行業和區域的平均碳價水平也不太一樣。
這些工作對于我們未來更加準確地測度出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的碳價格,并相應制定產業政策提供了可能性。這也是發展資本市場、利用金融作為一個工具來推進碳中和的實現的一個重要角度。
(作者 劉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系教授、國家“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本文根據光華思想力夏季
論壇內容整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