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綠色
金融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中國銀行行長劉金近日在參加2023年中國發展高層
論壇年會時具體分析,“從金融產品看,綠色債券是目前國際最主流的綠色金融工具,2014年至2021年,全球發行規模從370億美元升至5090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45%,2021年存量規模已達1.6萬億美元,但市場占比依然較低。”
劉金認為,目前世界綠色金融供給量遠不能滿足綠色
低碳發展需求。要實現“雙碳”目標,要做好新興清潔
能源的“加法”,并做好傳統高碳產業
碳排放的“減法”。這兩方面都需要金融提供更多支持,而隨著技術進步,相關工作推進越來越具備現實可行性。
目前,綠色產業發展需要大量的金融資金支持。以風能為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對記者表示,2022年全球87%的電力新增裝機容量來自可再生能源,全球約7.5%的發電量來自風能。“換句話說,也就是每100度電中有7.5度是風電。而電力系統率先脫碳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基礎。”秦海巖說,未來,隨著我國風電開發范圍持續擴大,終端用能電氣化將成為碳中和的主要路徑,相關技術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需要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
數字化技術正為綠色金融發展打開更多創新空間。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彭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數字碳中和”是將數字化和綠色化有機結合起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
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愿景。
彭鋒認為,“數字碳中和”在未來既是工業生產優化和消費端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也能為綠色金融發展帶來更多創新,可以通過碳賬本、碳賬戶等方式,引導個人生活和消費方式的綠色轉型,進而助推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年報中,不少銀行提到碳賬戶業務方面的探索。中信銀行2022年發行了綠色低碳主題借記卡,并上線個人碳減排賬戶,引導綠色消費轉型;平安銀行個人碳賬戶平臺“低碳家園”在平安口袋銀行APP上線。據悉,“低碳家園”賬戶體系由平安銀行攜手中國銀聯、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共同打造,也是國內銀行業首個銀聯信用卡、借記卡全卡碳賬戶平臺。
平安銀行黨委委員、董事會秘書周強對經濟日報記者表示,綠色金融大有可為,要通過金融力量引導生產要素聚集到符合“雙碳”戰略的領域,驅動整個社會經濟運行更加低碳、節能、可持續。平安銀行2022年綠色貸款規模突破千億元,近兩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20%,今年將持續加大對綠色資產投放力度,打造具有行業化特色的綠色金融解決方案,用金融科技賦能創新搭建綠色金融生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