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大火電影《流浪地球2》中的超級
人工智能MOSS引發群眾熱議,它代表了人類對于AI終極形態的幻想和對超級計算機迭代結果的展望。而投射到當下,一個基于OpenAI訓練的大語言模型——ChatGPT,也走入了公眾視野。隨著其同家族GPT4的迭代問世,ChatGPT向世人展現了無限的潛能,它為深度人工智能的發展掀開了一個口子,也激發了大眾對于AI領域的興趣和關注——相關市場隨之風起云涌,海量的研發投入也接踵而至。然而,如此火爆的現狀也可能蘊含潛在的能耗脅迫問題,在雙碳目標的視域下,對于超級AI的盲目投入可能并不可取。
AI模型本身并不具有感知和思考的能力,它只能根據輸入的數據進行計算并生成輸出結果。因此,人類對人工智能的研發更新便主要集中在優化算法、改進數據集等方面,簡單來說可以歸納為對其算力的提升。然而,由于超級計算機需要大量的電力支持其高強度的計算工作,算力支撐的背后則是極大的潛在能源投入。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校區的研究人員以常見的幾種大型AI模型的訓練周期為例,他們發現該過程可排放超過626,000磅二氧化碳,這幾乎是普通汽車壽命周期排放量的五倍(其中包括汽車本身的制造過程)。這篇論文結果表明:訓練一個AI模型產生的能耗多達五輛汽車一生排放的碳總量,由于這一觀察僅僅針對單一模型,這個數字顯然只是一個基礎。在慣常的認知中,訓練和開發人工智能似乎只是超級計算機的使命,我們只需要更改幾個參數,等待程序運行,就能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然而,軟件迭代的背后少不了硬件的支持,硬件的支持則直接將人工智能的開發問題導向了能源消耗問題之上,這是顯而易見卻也極易被大家忽視的。
據估計,目前AI的能源消耗約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而據此推斷:直到2025年,AI將消耗15%的全球電力供應,這意味著AI的快速發展將對能源消耗和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此外,除了硬件開發所必須投入的“固定碳成本”以外,對于人工智能日常環境的維護投入也不容小覷,而隨著AI算力的提升,這一問題將會更加嚴重。歸根到底,我們甚至無法判斷大熱的人工智能研發能否達成“投產相抵”的結果,不計成本的研究思路將會導致規模不經濟的結果,這顯然是違背了自然規律和最初的出發點。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能點亮的科技樹也是有窮的,如果無法解決人工智能研發所面臨的能耗掣肘,我們的科技暢想和技術發展可能始終都會“如鯁在喉”。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