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燕:世界經濟走勢的變化對中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海外需求下降,因為世界經濟增速與進出口貿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經濟下行通常又伴隨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在過去一段時間一直都是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美歐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引起的匯率波動,還會對一些高美元債務國施加負面影響,并殃及中國與這些國家正常的經貿關系。
對我國與外部世界經貿關系產生中長期影響的,還是已經開始的
供應鏈調整。
本來供應鏈調整屬于正常情況,因為經濟環境總是不斷變化的。但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全球供應鏈調整摻進了許多人為因素,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當屬美國對我國奉行的所謂“友岸外包”政策。
“友岸外包”簡單說就是美國和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將國際分工與貿易對象逐步集中于與其價值觀和政治經濟制度相似的伙伴,或是不斷地與價值觀相異的伙伴疏離。
不難想見,這種做法會為中國參與全球分工和貿易設置各類障礙。在某種程度上,將中國排除在國際供應鏈之外,勢必增加美歐自己的成本,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政策之所以得以施行,在于美國為維護自身霸權而采取的“負和博弈”策略,即我可以受損失,只要你的損失比我大。
此外,從全球未來趨勢看,在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
能源轉型已經勢不可擋,并會帶動綠色投資和
低碳增長。但另一方面,全球能源轉型也自然伴隨著風險挑戰,至少在中短期內意味著生產成本的上升。作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我國在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減排壓力不會太小。
面對上述各種難題與挑戰,我們的政策明確而堅定,即積極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為外部投資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按照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我相信,只要我們秉持建設高水平開放世界經濟的信念、踐行制度型開放,我們就一定能夠化風險挑戰為機遇,更何況絕大多數國家都還是支持經濟全球化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1月底的報告中,IMF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去年10月的2.7%上調至2.9%,并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4.4%大幅上調至5.2%。這意味著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的0.2個百分點中,我國貢獻了70%。可見,IMF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充滿信心。
“一帶一路”建設應與全球發展倡議緊密結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