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單一機構內已經建立起了信息高速公路,但是一旦走出機構,遇到的就是羊腸小道、甚至是‘此路不通’。”
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魏凱在2022產業
區塊鏈年度峰會暨FISCO BCOS五周年生態大會上,如此形容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遇到的現實困境。在他看來,受制于可信數據流通受阻,即使擁有再好的算力、數據和網絡,數字經濟的效率不得不大打折扣。而造成堵點和斷點的主要原因,是互聯網天然不具有信任屬性,難以實現跨機構的可信數據傳遞。
在這一背景之下,近兩年來,國家一方面鼓勵數據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
北京、
上海、
深圳等地先后發布成立國家級大數據交易所,另一方面《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密集出臺,規范數據流通合規性。
尤其引起廣泛關注的是,《個保法》明確了個人信息可攜帶權,即“個人請求將個人信息轉移至其指定的個人信息處理者,符合國家網信部門規定條件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提供轉移的途徑。”個人信息可攜帶權賦予了個人主動在企業間流轉個人信息的權利,正是試圖解決個人數據流轉困難的問題。
可信數據流通難的現實困境和數據要素流動的政策要求,兩方壓力之下,亟需建立起可信數據傳遞的網絡。
技術手段是解決可信數據流通壁壘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微眾銀行一直在探索利用區塊鏈思路解決不同機構、區域間的數據流動和驗真的問題。比如,基于自身的區塊鏈探索,已經幫助
澳門實現了澳門身份證明局、澳門電訊、CPTTM、澳門理工學院等多家機構的數據互通。居民政務材料辦理時間從原來的14天至30天不等縮短至7天以內。
在探索過程中,微眾銀行逐漸意識到這個思路應該會有更大的應用場景,繼而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思路,提出了分布式數據傳輸協議DDTP(Distributed Data Transfer Protocol)。
如今,以DDTP為代表展現出的
區塊鏈技術的驗真等屬性,正在展示解決可信數據流通問題的能力,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數據要素的價值正在得以體現。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