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汪德嘉,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數學博士、九三學社社員、正高級工程師;時空碼發明者,《身份危機》與《數字身份》專著作者;曾在ORACLE、VISA、IBM等企業部門負責總體設計、產品開發;2011年歸國創立通付盾公司,擔任董事長兼CEO。
數據是數字文明新土地
2006年,英國數學家克萊夫·亨比創造了“數據是新的石油”這一短語,人們開始意識到數據在數字時代的主要地位,并開始對如何挖掘數據價值進行深入探索。隨著
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技術的突破,平臺型經濟飛速發展,世界走入數字時代。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成為五大生產要素之一。
數字時代的核心是技術與數據。1992年,國際互聯網協會(ISOC)成立,互聯網發展進入萌芽期。當年全球互聯網協議(IP)流量僅為100GB/天,2017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45000GB/秒,2022年達到了15萬GB/秒。數據要素的流動是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石,而算法和算力是支撐數據要素流動的關鍵技術。
算法是針對數據的搜尋技術,決定了交易空間。隨著
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
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創新發展,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價值日益體現,算法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越趨凸顯。基于大數據的算法應用誕生了“算法經濟”——一種以算法為核心的新型經濟模式。人工智能、共享經濟、加密經濟、算法貨幣,新型經濟場景應運而生,交易空間的廣度和深度被大大拓寬。
算力是數字時代生產力。足夠的算力才能更好地處理越來越龐大的數據和復雜的算法,各類新興商業模式和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創新升級都離不開強大的算力作為基礎。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極大地提升了互聯網時代的算力基礎,然而隨著晶體管工藝逼近極限,算力發展已出現瓶頸,量子計算有望成為下一代算力競爭的主戰場。
人類文明史的三個時代對應了三個時代特色的生產要素:
農業時代的土地,工業時代的科學技術,以及數字文明的數據。生產要素創造生產力,而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土地作為生產要素為農業文明的繁榮提供了關鍵生產力,數據就是數字文明新土地。
自主身份還數于民
Web3是數據要素革命,是新一代價值互聯網。數據、算法與算力創造了平臺經濟的繁榮。作為Web2時代的代表性產物,平臺經濟爆發之后已逐漸走入瓶頸期,數據權益分配不均、數據隱私泄露、數據安全等問題日益凸顯。Web3通過對數據要素的革命將數字經濟帶向了新的階段。
要想更好的理解數據要素革命,首先要理解數據是如何轉變成為生產要素的。我們認為有三個必經階段:
1.數據確權:數據的流通使用離不開確權,如何保護主體權利,明確數據產權所有,是數據要素化的第一步;
2.數據加工:加工指數據的“采、存、算、管、用”等全應用流程,只有經過采集、加工、處理、挖掘、分析之后的數據產品才是商品。有了勞動、資源和技術投入,數據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才能在要素市場中定價和交易;
3.數據共享:數據只有流通起來才具備價值,且數據的價值挖掘具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數據流通越頻繁,蘊含的價值越高。
Web3是對數據確權、加工、共享等要素化流程的全面革新:
在數據確權層面
Web3是用戶與建設者擁有并信任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分布式數字身份為用戶賦予了數據自主權,打破數據控制者對數據的天然壟斷,也提升了用戶在算法面前的自主權。
在數據加工層面
Web3是安全可信的價值互聯網。分布式賬本技術為數字資產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權益證明,數據的“采、存、算、管、用”有跡可循,安全可信。
在數據共享層面
Web3是用戶與建設者共建共享的新型經濟系統。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實現了用戶共創、共建、共享且共治;開放網絡讓任何人可以創建任意的協同的應用,構建新型的可編程經濟、可編程
金融。
自主身份是Web3數據要素革命的核心。1952年,新中國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打破了延續數千年的生產要素分配制度,解放了生產力。“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號充分揭示了土地改革的本質,即生產要素所有權的變化。Web3通過分布式數字身份技術實現用戶自主主權數字身份,同樣是對數據這一生產要素所有權的變革。Web3通過自主身份“還數于民”,解放數字生產力,是數字時代的“打土豪分田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