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基于互聯網時代現成的計算平臺、網絡協議、數據庫管理系統等構建
區塊鏈,但在區塊鏈平臺基本能夠滿足當前應用需求之后,就需要思考區塊鏈最需要的計算結構到底是什么,最匹配的網絡協議是什么,最合適的存儲引擎又是什么。這個理念的轉變將極大推進區塊鏈底層技術的創新和發展。”
浙江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蔡亮說。
以數據庫為例,傳統數據庫適用于存儲各種格式的數據,但區塊鏈的數據是非常規整的,且每一筆交易都排好了次序,有明確的時間戳,如果按照區塊鏈數據存儲特點研發專用的區塊鏈存儲引擎,可以大大提高區塊鏈的數據吞吐能力。蔡亮團隊為區塊鏈量身定制的底層存儲引擎,讓讀取速度提升了8倍,且數據量越大提升效率越明顯。
隨著應用規模擴大,還要關注區塊鏈冗余的計算特性,蔡亮認為應對其“未雨綢繆”。所謂冗余計算,就是相較于中心化系統由“大腦”統一計算而言,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的每個節點都要自主計算,但有些節點對運算力不從心。針對這種情況,蔡亮表示應采用全新計算模組,讓系統中高算力的節點計算,其他節點驗證的模式。
“我國區塊鏈發展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要加大力度、扎扎實實做好區塊鏈關鍵技術研究,建設國產自主可控的
聯盟鏈。”他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