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西游記》理解為古人對超能力的幻想,那么,它就和現在元宇宙的理念非常切合——孫悟空就相當于“元”,它擁有四個方面的變化。第一是千里眼,電視和視頻實現了這個幻想;第二是順風耳,電話和手機也已實現;第三是一個筋斗能飛十萬八千里,飛機也實現了這個幻想。
目前還沒有實現的,就是“七十二變”。除了真身以外,其它的變換可以理解為在另一個幻想世界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孫悟空的這個本領與元宇宙“同源”,它闡釋了在虛擬世界里,上天入地、造化變形的概念。
1992年,科幻小說《雪崩》描述了互聯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創造出的巨大元宇宙世界。如果說《西游記》是幻想,到了《雪崩》便有了在技術上實現的可能。及至2021年,臉書(Facebook)改名Meta,向元宇宙領域轉型。馬克·扎克伯格構思的未來世界,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融合,這是在技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更名。
互聯網形成了基本的網絡化構建人際關系社區的功能,交互和娛樂可以視作元宇宙的雛形。在互聯網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發展到后期,4G的普及讓移動互聯網成為現實,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和任何人進行交互。人是網絡的連接者,互聯網將個體直接連接起來。
隨著5G的到來,人、機、物之間實現了互接,進入了數字化時代。由于人具有意識,因而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手段進行思想交互,而物是靜態的,對其感知則需要借助5G的強大功能,因而也出現了更多的技術,例如
物聯網、
人工智能、
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
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拓展,使得元宇宙的誕生水到渠成。《西游記》描繪的“七十二變”,到未來將可以在虛擬世界一一實現。
如何實現呢?筆者認為,元宇宙的定義,是虛實相生和人機合一,兩者相統一;是在真體、軟體和虛體之間進行切換、替換和扮演的循環過程。從技術的角度上看,真體來自現實世界的客觀物體。軟體是虛擬世界中的鏡像世界,它是現實數字化的孿生體,也就是原來真實世界的鏡像。虛體是不以現實世界為摹本創造的物體,可以不以現實世界為物本而創造世界。兩個世界,三個不同形態的轉換便是元宇宙的架構。
由此,元宇宙的認知也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具身認知、離身認知和分身認知。在發展元宇宙的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物理系統也是平行而存在的。在經濟學上,這種經濟系統在未來可能是一個增量——它能為我們產生很多經濟價值,這也是人們熱衷研究它的原因。開發物理世界,是利用土地、資源、勞動力等給人類帶來經濟效益。未來,元宇宙將可能替代這種方式,為人類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個新勢能。
元宇宙是人類進化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其會催生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并存且融合的文明新形態。這種前所未有的情況或將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人是有思維、思考能力的高級智能體,在未來的虛擬世界中,很可能會存在一個與人類一樣的高級智能體。它與客觀物理世界并存,且能夠替人去做決策。
這樣的虛擬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將進一步影響政治、經濟、網絡文化安全等方面。
在社會發展方面,現在姑且可以認為元宇宙是網絡虛擬化進程的最終形態,哲學家、科學家還會不斷涌現,未來會產生更多高級的遐想,并將成為人類文明演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歷史性節點。這可能會引發正反兩個結果——壞的結果,徹底滑向虛擬化陷阱,成為人類依賴的數字空間;好的結果則是與現實社會耦合增強,對現實社會進行有益補充。
我們需要做的,是要防止滑向壞的結果,避免步入虛擬化陷阱。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防止知識停滯,因為元宇宙所有的知識是已知的,要避免沉浸其中,不再創造新的知識。其次是防止確定的世界,因為元宇宙數字化程序無自然隨機性,要避免成為邏輯和計算的環節,不再出現任何意外的改變。最后是防止探索的缺乏,要避免元宇宙演化成安樂的漩渦,人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