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是建立在
區塊鏈上的
金融生態系統,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開發和運營,其目標是在透明和去信任化的區塊鏈網絡上提供所有類型的金融服務,因而無法克服
區塊鏈技術本身存在的問題。目前還沒有一個區塊鏈系統能同時具有去中心化、準確性和成本效率的特征,為了確保前兩個特征,就會出現成本高、效率低和系統不穩定等問題。也有學者從另一個角度提出區塊鏈擴展性“三難”,即區塊鏈系統很難在基礎層同時做到去中心化、可擴展性和安全性(見圖2)。
我們從DeFi具有的各層結構看,最底層是由區塊鏈及其原生協議資產(如
比特幣和
以太坊)組成的結算層;在此之上是由所發行的資產組成的資產層,包括原生協議資產以及在此區塊鏈上所發行的任何其他資產;第三層是協議層,定義了應用場景。在這三個層面,主要風險來自區塊鏈技術本身的不足。再往上是應用層和聚合層,用來創建應用程序和平臺,可以連接多個應用程序和協議。DeFi并非沒有金融風險,它在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方面甚至不如傳統金融。DeFi的常見金融風險包括技術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以及市場風險和監管風險。
其中,技術風險表現在,對于新技術來說,系統設計風險難以避免。金融網絡化、移動化、數字化增加了業務復雜性、兼容性,潛在的安全漏洞引發了日趨嚴重的網絡攻擊、非法侵入活動。大量DeFi智能合約運作時間不長,如Balancer,一個簡單的漏洞就可讓違法分子獲得超過50%的收益。2016年DAO受到黑客攻擊,損失了價值7200萬美元的以太坊幣。
Yam協議經過10天開發就倉促上線,很快吸引了大量流動性,鎖定了5億美元,僅僅一天的時間就被黑客發現了一個嚴重漏洞,增發了8倍代幣,導致其價格暴跌。還有人利用產品設計差異,使用多種DeFi產品套取大量財富。利用高科技手段攻擊DeFi金融系統要比攻擊傳統金融系統更容易,有些技術人員掌握超級權限,可能會擅自改變系統參數設置或智能合約。智能合約中的激勵機制在市場極端變化的情況下可能失效,造成惡性循環,這些是DeFi金融風險的重要特點。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