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南平11月25日訊(記者 馬常艷)“數字
金融的發展可以更好地為綠色發展的創新和轉型服務。假如缺少這種支撐,綠色發展的風險和成本可能會上升。”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24日在2022第三屆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上說。
圍繞“數字金融助力綠色發展”,劉尚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其實質是金融發展模式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創新。以金融的數字化創新來推動發展的綠色創新。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代,數字化、綠色
低碳是最主要的創新維度。
“有了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這種模式才得以逐漸成型。假如沒有數字金融,沒有移動支付的發展,那么綠色出行的共享單程模式可能永遠都不會產生。”劉尚希以共享單車為例說,數字金融作為一種新的金融模式,有很強的滲透性,可以帶動其他方面的創新。
劉尚希分析,數字金融超越了物理時空的限制,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徑,大大拓展了金融的服務能力以及金融活動的邊界。其核心是使風控能力發生質的提升。當前,數字金融快速發展,所服務的市場主體是傳統金融的兩倍以上。
劉尚希指出,數字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監管,實際上給監管部門帶來了全新的課題。當前,數字金融發展的最大短板是數字金融的監管能力不足,這是數字金融助力綠色發展過程中需要關注的一個方面。
而對于綠色發展,劉尚希認為,其核心是要解決人類活動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關鍵是效率、和諧和可持續。而這些都離不開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
他分析,通過創新使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向綠色低碳,這種轉型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做增量,發展綠色低碳的行業,生產更多綠色低碳的產品,擴大綠色低碳的行為以及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國在這方面的成效很明顯;另一個是轉存量,是我們現在正面臨的挑戰。
“我國的GDP規模達110多萬億元,社會財富存量有近千萬億元,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也有幾百萬億元。這些存量都是按傳統的發展方式積累形成的,轉型的任務非常艱巨。”劉尚希說,“高碳資產和負債,按照低碳綠色的基準去估值,就會大大貶值。傳統行業在轉型的過程中將面臨資產負債表大的變化。這不僅影響這些行業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到金融。”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