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經濟與
低碳發展在推動我國新舊動能轉換、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各領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國低碳轉型、數字產業已取得重大進展,但在空間上仍存在顯著的不平衡。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玉表示,新興低碳產業的發展方面,沿海地區優勢突出,東北和西部地區相對比較低。進一步看,氫能為代表的新
能源供需在空間上存在一定的錯配。如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區氫能供給能力高于需求,而在外圍地區普遍存在需求大于供給的現象。長三角城市群,
江蘇城市氫能供需旺盛且相對平衡,
上海和
浙江的城市供給能力較強,
安徽的城市則需求比較旺盛。長江中游城市群多數城市氫能需求指數排名領先于其供給指數排名,但整體上發展水平不高。黃河流域城市中,整體上供給驅動的特征較為顯著。
數字產業發展方面,近些年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的數字基礎設施差距有所縮小,但是課題組測算的結果表明,“胡煥庸線”兩側在數字產業發展水平方面仍有著比較明顯差距。優勢區域主要是集中在“黑河-騰沖”一線以東地區,以西只有極少數城市綜合評價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綜合新興低碳產業發展潛力和數字產業發展評估結果,報告對285個地級及以上樣本城市進行了低碳數字融合的類型劃分。”劉玉表示,分析結果發現,高高型、低低型兩類城市占了主導,數量占比分別為31.9%和40.4%,合計達72.3%,說明新興低碳產業和數字產業在空間上的發展有很強的相關性,少數城市存在著兩者錯位發展的情況。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