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熱的概念里,無論是元宇宙,還是Web3.0,雖然大家沒有形成完全的共識,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這些美好的未來都離不開
區塊鏈技術的支撐。
經過前期的基礎技術積淀和行業規范,區塊鏈以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等信用特性,正在融合IoT、
人工智能和隱私計算等技術,逐步在
供應鏈金融、司法、版權保護等領域施展身手。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元宇宙成為最大熱點。XR終端、全息顯示、腦機接口等方案占據展臺C位。作為支撐元宇宙體系的底層技術之一,區塊鏈也成為大會期間的備受關注的話題。
實際上,人們對區塊鏈的認知一直處于兩極分化的階段。
一方面,虛擬貨幣的活躍,使得很多人在潛意識里,將區塊鏈等同于
比特幣之類的虛擬貨幣。所以,無論是前幾年魚龍混雜的各種代幣,還是這兩年被爆炒的NFT,都充斥著各種暴富和割韭菜的故事。
另一方面,區塊鏈作為國家戰略,其對產業數字化的作用正在顯現。它與發幣無關,而是利用區塊鏈的可追溯、無法篡改等特性,從而實現對產業信用的改造,提升產業協作的效率。
只不過,
區塊鏈技術之前都在做基礎技術的突破,在產業里很少出現像比特幣這樣全民知曉的場景。但如今,隨著區塊鏈技術與AIoT、隱私計算等技術的融合,越來越多的產業正在受益于此。
市場格局初現
在應用中,區塊鏈通常分為公鏈和
聯盟鏈。公鏈更加強調開放,追求去中心化。在公鏈中,所有的信息都是公開透明,每個參與方都可以匿名接入,相對來說較為平等,典型代表是比特幣和
以太坊等虛擬貨幣。但這種高度自由也暴露了一系列的問題,成為洗錢等違法活動的溫床,炒幣行為也被國內所禁止
聯盟鏈一般是圍繞特定業務需求組成的相對封閉的業務生態,由生態參與者在許可控制下共同維護、共同管理、共同使用。聯盟鏈在產業落地上的優勢非常明顯:一是性能,二是參與方可控,三是隱私信息保護。
交易過比特幣的人都知道,緩慢的交易速度讓人抓狂。交易一次比特幣往往需要等待很長時間,公鏈更追求去中心化,犧牲了性能。而且,以太坊的交易費(GAS)需要1美元左右,泡沫期甚至達到了數百美元。如此高昂的交易成本也不適用于傳統事務的處理。
區塊鏈要真正在產業發揮作用,需要解決性能、成本和效率的問題,聯盟鏈是必然出路。相比于
數字貨幣的大起大落,聯盟鏈的產業區塊鏈從業者則保持冷靜,專注于讓區塊鏈真正發揮其價值,試圖進一步拓展其應用場景。
在國內,螞蟻和騰訊都在2015年底開始了自研區塊鏈底層技術,并且幾乎同時在2018年前后進入商業應用階段,尋找區塊鏈在產業落地的場景。
政策的東風也在推動區塊鏈產業的發展。2019年,區塊鏈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后,區塊鏈被納入“新基建”,寫入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多部委出臺了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區塊鏈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未來不可缺少的信任基礎設施。
據IDC預測,2024年中國區塊鏈市場整體支出規模將達到 22.8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1%,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如今,國內的產業區塊鏈主要有三股力量。一類以長安鏈、國信公鏈為代表的國家隊,一類是螞蟻數科、騰訊云等大型互聯網公司,一類是以趣鏈為代表的技術初創公司。其中,互聯網廠商在市場規模方面占據主導地位,據IDC發布的2021年中國BaaS(區塊鏈即服務)市場報告,螞蟻數科、騰訊云、華為云分別位列前三名。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