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的數字藏品市場也在遇冷,尤其是基于
聯盟鏈的各大數藏平臺。
記者注意到,相對于之前的藏品“秒罄”,甚至有人花高價代搶,現在幻核、鯨探等平臺中,很多藏品已經賣不動了。
截至發稿,幻核于6月21日發行的《弘一法師書法格言屏數字臻品》系列僅有封面的系列一以及系列七售罄,其余9款滯銷共計20245件;于6月17日發行的木板水印《十竹齋畫譜》系列共計滯銷8206件。
與其他數字藏品詳情頁中“已售完/已領完”標示不同的是,滯銷的藏品被標注為“已結束”。截至目前,幻核上標注為“已結束”的數字藏品為7款,且均發布于近一個月之內。
一位數字藏品玩家向記者表示,“國內的數藏平臺都基于聯盟鏈,這導致大家都是各玩各的,我在幻核上買的產品在鯨探上沒有價值,對平臺而言,是在搶占市場,但對用戶來說,價值無法體現”。
即便是基于公鏈的數字藏品,越來越多的用戶也開始回歸理智的思考。“并不是上了公鏈就代表它有價值,真正認可這個領域的人,更在意的是數字藏品背后的價值”,該玩家稱。
目前,國內的數字藏品交易監管體系并未建立健全,合規交易仍然是靠行業自律。
今年4月,中國互聯網
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布了《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明確表示行業應保護底層商品的知識產權,支持正版數字文創作品,但不為NFT交易提供集中交易(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持續掛牌交易、標準化合約交易等服務。
6月,有近30家機構聯合在京發起《數字藏品行業自律發展倡議》,反對二次交易和炒作、提高準入標準成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共識。
然而,有業內專家表示,行業協會聯合發布關于數字藏品產業發展的倡議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很難有效引導和管理數字藏品產業,數字藏品的法律監管空白仍需盡快補齊。
“數字藏品作為國內新興發展的行業,其背后也蘊藏著巨大價值。但前提是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將數字藏品異化為金融工具,政府和主管部門還需對其進行及時的監管和引導,讓數字藏品有規可循,有法可依,有路可走。”上述專家表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