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NFT熱度的持續攀升,國內涌現出大批數字藏品平臺。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的數字藏品平臺數量已經超過800家,而今年初僅不到100家。其中,阿里、騰訊、京東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無疑是整個行業發展的引領者和風向標。
但是,騰訊的幻核上線后,數字藏品發售并不順利,特別是今年6月以來,該平臺發售的數字藏品出現滯銷的情況,這成為國內數字藏品市場當下遇冷的縮影。
中國計算機學會
區塊鏈專委會委員、Hyperchain超塊鏈創始人史興國向記者表示,一些數字藏品平臺發售的數字藏品出現滯銷,說明市場已經開始趨于理性。“幻核以及其他一些平臺的離去,是否會對藏品持有者的權益造成影響,還有待觀察。”
而張烽則指出,即便幻核平臺關閉,但藏品等資產存放于至信鏈,資產本身并不存在關閉問題,“相信騰訊會妥善處理好發行方與用戶資產權益等諸多相關問題。”
所謂至信鏈,是指由騰訊、中國網安、楓調理順三家企業聯合建設的可信存證區塊鏈平臺,對標的是阿里的螞蟻鏈,均屬于
聯盟鏈。需要明確的是,國內數字藏品平臺大都基于聯盟鏈,即多個機構或組織參與管理的區塊鏈,每個機構或組織運行一個或多個節點,其中的數據只允許系統內不同機構讀取和發送交易,并共同記錄交易數據。
“很多人擔憂的事情并不成立,他們焦慮的方向也是錯的。”作為國內最早從事區塊鏈及NFT相關業務的業內人士之一,夏明(化名)對記者表示,有聲音稱國內數藏市場不安全,但發出這種觀點的人或許并不是特別理解區塊鏈的本質,“即便幻核真的關閉,也不會導致用戶藏品丟失,所有數據資產都在至信鏈上,不會丟失,也都是安全的。”
夏明進一步表示,對用戶而言,數字藏品行業本質的風險在于至信鏈等聯盟鏈的關閉,或監管對其收緊。“至于幻核是停是撤,還是更換團隊,對于行業發展來說,并不是很重要,平臺僅為一個基本的工具。”
在張烽看來,站在整個行業的角度,目前市場普遍詬病的是,由于NFT技術協議比較初級,應用場景比較單一,部分平臺進行了很多類似游走于
金融化操作邊緣的運作,可以說市場監管風險在加大。“在此情況下,市場可能會面臨進一步監管加強的風險,而騰訊高層可能認為其不必去承擔這樣的風險。”
但幻核畢竟是國內數字藏品頭部平臺,其進退對行業發展勢必造成影響。陳曉華認為,幻核無論是尋求轉型還是待監管清晰后重啟,都將再次影響到整個市場的積極性。在監管去金融化的要求下,重歸NFT本質,在安全合規的前提下進行資產數字化、數字IP確權流通方面的無幣化探索,或許才是當前市場唯一的出路。
史興國表示,簡單粗劣的映射類數字藏品難以支撐行業長久發展,從業者應當積極開發復合權益類的數字藏品,讓藏品賦能到具體的實體業務上,這才是數字藏品行業的未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