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諸多新興行業一般,數字藏品的發展自始至終伴隨著市場的關注和疑慮,而頭部機構的每一個微小動作都可以直接攪動業內風云,頭部平臺“幻核”裁退傳聞即是典型。
幻核是騰訊在2021年8月推出的數字藏品平臺,背靠實力強勁的大型互聯網企業,上線不到一年便成為國內數字藏品行業的頭部發行平臺。在即將“滿周歲”之際,“幻核”是否“幻滅”卻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7月20日,有消息稱,騰訊正計劃裁撤“幻核”業務,且早在7月初幻核對外業務就已停止。隔天,有媒體報道稱,幻核方面稱并未收到相關通知,目前運營一切照舊,幻核是否會被裁撤并未明確。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7月份后,騰訊新聞暫停了其數字藏品的數字售賣服務。
不過截至目前,騰訊官方并未對“幻核”裁退傳聞進行任何正式回應。但業內人士普遍分析稱,騰訊關閉“幻核”基本屬實。
萬商天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上海區塊鏈技術協會智庫專家張烽認為,騰訊關閉幻核并不說明其相關技術操作團隊或幻核業務本身出了什么重大問題,而是騰訊基于集團層面自身業務發展考慮進行的調整。“據有關消息來源透露,騰訊叫停幻核以后,將進行業務調整,專做區塊鏈底層。”
就數字藏品行業本身而言,自興起以來頻頻傳出投機炒作、欺詐跑路等負面新聞,讓大眾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一新生業態。
作為舶來品,數字藏品映射的是海外的非同質化代幣(NFT),但國內外監管對二者態度存在巨大的差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一直堅稱NFT屬于“證券類”產品,并試圖說服市場接受其
金融屬性。與此相反,“去金融化”是國內數字藏品市場發展的底線。
此前4月份,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布了《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表示要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風險。
6月份,中國
香港證監會提醒投資者注意NFT的相關風險,并表示最近留意到有些NFT跨越了收藏品與金融資產之間的界線,例如有著與“證券”或尤其是“集體投資計劃”下的權益相類似的結構細分化或同質化NFT。如某NFT構成了集體投資計劃下的權益,推廣或分銷NFT便可能構成“受規管活動”。
顯然,監管底線已經明確,只是具體的技術性規范還需進一步勾勒。“前期一系列舉措體現鮮明導向,即要建立健康有序的數字藏品市場。”中國移動(600941)通信聯合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首席數字經濟學家陳曉華對記者表示,行業發展,規則先行,新技術迅猛發展,規則得跟上。
在此背景下,業內已達成共識,NFT走向合規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