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鏈開發者張啟(化名)看來,區塊鏈是
比特幣之后誕生出的概念,區塊鏈的本質是匿名的、去中心化環境下的互信關系。區塊鏈的核心是激勵機制(Token),即付出即回報的精神,通過激勵機制整個網絡才得以穩定運轉。
“無幣(Token)區塊鏈,也就是
聯盟鏈。這些區塊鏈的運轉依賴于中心化機構的公信力和權威,仍然是中心化的,與區塊鏈真正的精神要義相背離。‘有幣(Token)區塊鏈’和‘無幣(Token)區塊鏈’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后者應該稱為‘分布式記賬技術’。”張啟認為,從純技術的角度來考慮,不否認“無幣(Token)區塊鏈”仍然有價值。
另一方面,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于佳寧認為,當前大部分場景并不需要使用Token,區塊鏈首先要去解決協作環節的信息化的問題,這也是中國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的當務之急。
“技術邏輯是為了實現業務邏輯,真正改變原來業務邏輯的
區塊鏈項目不多。”于佳寧解釋,具體來說,應用區塊鏈主要可以實現協同信息化、可信數字化的問題。一個典型的情況是,原來各個主體內部建設的數據庫信息化程度比較高,但跨主體之間的數據庫系統往往是非互通的,這就導致跨主體之間的協同、交流、交換等環節變得十分遲緩。同時,在這些環節中跨主體之間的信任關系也很難達成。
“比如兩個
金融機構,他們各自都有一套很完善的財務管理系統,但是他們對賬的時候,一方先把財務系統導出成表格,打印出來,蓋上章再寄過去,對方收到之后先核對,再錄入。這實際上從區塊鏈的視角來看,這種協作環節可以快速的信息化、數字化,使得整個金融系統運行的效率大大提高。”于佳寧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