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注意到,近期,中國碳中和發布公告稱,集團提供核證碳標準下的碳信用作為底層資產,利用
區塊鏈技術全球首次發行碳資產非同質化通證(以下簡稱“NFT”),支持機構、企業或個人通過平臺購買碳資產NFT從而抵消相關排放,實現碳中和。
陳佳認為,用碳資產NFT替代碳資產直接交易,這種標的轉換技術難度并不大。真正的問題在于NFT本身的交易風險和難題可能會傳染到碳資產交易中。具體而言,NFT在境內交易存在兩大核心痛點:首先,NFT依然是一種代幣,因此必然受到整個
幣圈價格波動的影響。其次,NFT在國內只能基于非公鏈運營,這就造成了公鏈悖論,讓NFT產品實際落地項目存在合法與合理兩難。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區塊鏈與
碳交易的融合尚待“東風”。陳佳指出,區塊鏈與新興的碳資產之間的融合對接,需要強大的
金融科技和監管等配套基礎設施來支持。僅就區塊鏈市場來說,除了貨幣應用之外,其他應用包括智能合約在內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整體上還比較滯后,監管機制也尚未跟上。由于基礎設施相對缺失,也確實引發了很多風險。
此外,記者從區塊鏈以往的應用場景中了解到,
區塊鏈技術只能解決數據傳遞過程中的種種難點,對于數據源頭的真實性問題無能為力。在碳交易中,是否也存在上述問題?
對此,歐科云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孫宇林認為,目前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碳配額的發放仍然由權威中心化機構來負責管理,碳交易的配額相關數據真實性也由這些權威的機構來保證。區塊鏈在碳交易中的應用的確也只能是一種過程應用,主要用于解決整個碳交易體系中繁冗的中間環節帶來的不透明不順暢及不公平等問題,以輔助建立一套中心化體系下高效的交易框架。不過,在張烽看來,這一問題可以結合
物聯網技術解決,通過基于區塊鏈的多方數據共享、交叉驗證和確認來解決核查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