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那時的量化交易平臺很原始,提幣都是靠人工提。李明就想到一種類似機器人的服務來提醒,通過短信的方式告知用戶,可是短信的成本很高,六七分錢一條,內容還受監管。
于是李明就寫了一個微信PC版的外掛,自動發送關于提幣或者調整策略的信息到用戶微信。因為這個改進,團隊當月的利潤增加了一倍。
當時大家看行情,必須要從微信群跳轉到幣看。李明想能否增加機器人的功能,讓機器人在微信群就能給出幣價信息。于是,他立刻立項做了這件事情——比特訊的智能行情機器人。
因為騰訊沒有對微信個人號的API開放,所有底端的協議都要自己來寫。所以李明就用底層技術把安卓端的協議抓出來了,到最后一個版本出來,足足修改了上萬次。
目前很多微信群都有這種自動跳出來報價的小機器人,而李明可以稱得上是行情機器人的鼻祖,當時每天有幾千上萬人來加他們的微信機器人。
李明這件事太有意思了,簡直就是超級流量入口。
李明的機器人影響力做出來以后,行業就開始相互抄襲。不久,非小號就做出了自己的報價機器人,報價的時候附帶推廣網站,就迅速把微信
社群的用戶導入網站了。這也成就了今天的非小號。
而比特訊卻沒有做好引流,只是把用戶留在了微信號,沒有真正進行用戶的落地。
這件事給李明一個教訓,技術很重要,但是在引流和營銷以及產品落地上沒有做好,一樣會被別人超越。
李明的團隊做了調整,他們做了全球社交軟件的機器人,國外有
telegram、Skype,國內有微信、微博、qq以及旺旺機器人等。
在技術創新上,李明認為他們絕對走在最前沿,因此會不斷地被人模仿,但是很有可能被超越。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