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征信多以借貸信息為主不同,“長三角征信鏈”主要是利用替代數據刻畫企業的信用狀況。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借貸信息以外的數據統稱為替代數據。近幾年的實踐證明,作為借貸征信數據的補充,替代數據能夠很好地刻畫企業信用狀況,潛在的商業價值正逐步體現。
參照《長三角征信鏈征信一體化服務規范》團體標準,信用報告主要包含工商基本信息、股東信息、董事監事及高管信息、社保公積金繳存信息、資產負債表主要信息、利潤表主要信息、主要財務指標信息、納稅信息、海關進出口信息、水電氣繳費信息等29項信息。有了這些替代數據,銀行可以更清晰、全面地了解企業,再作出授信與否的判斷,尤其對于缺乏借貸信息的首貸戶、信用“白戶”,多維度的替代數據能夠更好提升銀行的風控能力。
替代數據是作為傳統借貸數據的補充而存在的。
蘇州企業征信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康在接受《
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僅僅依靠傳統的模型、線下營銷等方式,銀行難以找到適合放款的小微企業。他表示:“傳統模式并不適合面對大量分散的小微企業,單純依靠信貸、失信、懲戒數據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市場上還存在大量的缺乏信貸記錄甚至沒有信貸記錄的‘白戶’,這就需要能夠歸集到反映小微企業經營行為的先導性數據,形成客戶營銷指標,為金融機構普惠金融等提供營銷獲客支撐。”
相比傳統借貸信息,多維度替代數據可以反映企業持續經營行為以及法人、實際控制人等相關內容,刻畫小微企業畫像維度更多,也更為完整和清晰,通過對違約先導性標簽、行業指標、經營異動、法人、高管等深度刻畫,幫助金融機構提前預警,降低風險和成本。
當然,讓相關部門拿出自己的數據并不容易。“有些數據源單位總是覺得數據共享至企業征信公司,有著各種數據安全及泄露的風險,因此共享意愿較低。”人民銀行蘇州中支征信管理科科長殷貴梅告訴記者。
“數字經濟時代,技術對征信業創造的機遇令人興奮,但一些技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仍需進一步評估,應采取哪些措施控制負面影響需要業界在試用驗證中逐步明確。”一位接近監管人士對記者表示,新技術應用帶來的網絡安全風險、數據泄露風險等必須謹慎對待。
那么,如何保障上鏈數據安全?殷貴梅介紹,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純數字加密技術,各數據源單位可以僅將數據摘要值存儲至鏈上,原始數據仍保留在數據源單位,使得查詢者既能查詢所需數據又無需訪問原始數據,解決信息源單位的顧慮,降低信息采集難度。
對于這一問題,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如何讓數據合規安全地在“鏈”上流通、確保數據信息安全是“長三角征信鏈”平臺存亡的生命線。“作為‘長三角征信鏈’的主要籌建機構,蘇州企業征信在2020年1月接到了人民銀行(總行)關于利用
區塊鏈技術開展征信領域應用試點的工作任務,在人民銀行以及地方政府的指導幫助下,籌建了長三角征信鏈研發實驗室。”姚康表示,“長三角征信鏈”將提供這些信息的單位作為業務節點上鏈管理,在充分保障數據安全、可靠的基礎上實現互聯互通,拓展征信數據維度,為小微企業完整畫像,進一步為提升普惠金融創新發展提供更好基礎條件。
同樣作為上鏈的征信機構,
杭州征信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趙磊也對記者表示,對數據安全問題不必過度擔憂。“征信鏈充分利用了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技術特性和將數據哈希摘要上鏈,有效保障數據共享全程透明可審計,確保數據使用的合法合規,可以說對征信鏈在數據采集、存儲、傳輸、使用等過程中潛在的數據安全隱患采取了多方面措施。”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