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底層運行的標準和約束,本質上就是
區塊鏈供應鏈管理中的一套共識機制。專家認為,供應鏈主體所處的地理位置分散、管理系統難以交互,極易導致供應鏈協同過程中的脫節。區塊鏈作為分布式記賬技術,天然契合供應鏈協同主體分散、復雜的特點,可以將供應鏈主體連接到一起,為實現協同提供高效的基礎平臺或工具。
去年6月,工信部、中央網信辦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
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區塊鏈對供應鏈管理的改造路徑,即推動企業建設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管理平臺,融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提升供應鏈效率,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和成本。
相比溯源系統對商品本身價值的塑造,區塊鏈對供應鏈協同的本質在于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運作的精準性和敏捷性。在兩部委發文之后,各類企業積極響應,已有一批企業牽頭探索搭建基于區塊鏈的泛在化供應鏈協同平臺。
圍繞雙方簽訂的“5G網絡共建共享合作協議”,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建設了一套區塊鏈調度平臺。在共建共享中,雙方如何按約定分工協作共同承擔建設、運維,防止出現共建中的“扯皮”現象?
劉立超告訴記者,該區塊鏈調度平臺遵循“一張物理網、兩張邏輯網、多張定制專網”的協同組網架構。在雙方針對5G網絡規劃、建設、運維的建設過程中,關鍵共享參數全部上鏈供核驗,把對管理共識原則寫進智能合約中,并對工單雙邊數據信息進行確權,高效支撐了共建共享模式下的流程協同,全面提升網絡共建、共維、共管的能力與效率。
圍繞自身所在的垂直行業,不少龍頭企業已經放棄傳統的大而全的縱向供應鏈管理方式,轉向專業的、協同式的橫向聯合的資源配置方式,組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戰略
聯盟,有效融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提升供應鏈效率,形成完整的價值鏈去參與市場競爭,實現優勢資源的互補和集成。例如,鞍鋼集團以
鋼鐵產業為核心的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生態平臺、國家電網
青海省電力公司的基于區塊鏈的共享儲能業務研究、中國中車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全過程數據協同管理平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船舶供應鏈管理及協同設計和制造平臺等。
“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供應鏈流程實時共享,能夠幫助企業掌握供應鏈其他參與者供給與需求信息,及時調整生產、采購與庫存管理與決策,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楊東表示。
聯想集團相關的負責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從物理形態上看,基于供應鏈的真實商業網絡和區塊鏈網絡可以完全重合;而從價值傳遞上看,區塊鏈節點的智能合約也可以實現供應鏈價值的全流程傳遞。
“在具體實踐中,當前還處在從單個企業建設到聯盟建設的過程中,距離真正建立一個全國性的行業供應鏈協同平臺還有一定的距離。企業間相互關聯的技術及進展仍處在初期,實現自由聯通的難度較大。”歐科云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蔣照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專家認為,我國建設一個全國性跨行業的新型供應鏈協同體系目前尚不具備條件,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的同時,還需要有一個性能優良、用戶眾多的區塊鏈基礎設施,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探索、研究和建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