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VC/PE看好儲能和氫能。有投資人對記者表示,儲能是新
能源發展——尤其是鋰電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核心需求。
天鷹資本碳中和方向投資負責人劉松濤認為,“碳中和”本質是我國能源結構中一二次能源過于依賴化石燃料,但目前來看,化石能源無法被完全替代。
“在漸進式替代過程中,我們通盤考慮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及節奏,節能、氫能、儲能是目前實現碳中和的重點方式,且短期內產業化進程相對成熟,可投技術較多。”
在產業化布局上,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德賽電池等已紛紛入場,加碼儲能。
有產業人士告訴記者,儲能電池從規模量級上,是從0-1發展的階段。“目前量小,所以其毛利率相對較高,寧德時代就是一個例子。但中長期看,規模化后降低成本,才是重要競爭要素。”
在氫能方面,逐鹿資本合伙人劉子健則相對看好。
“雖然氫能在技術上還需要突破,但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等場景技術示范上,風光發電+氫儲能一體化,能增強可再生能源自我調節能力,減少電網調峰壓力。”劉子健談道。
對這一點,毅達資本高級合伙人厲永興表示贊同。他認為,儲能和氫能的發展,絕不是為了提供、儲存能源。“做再大的裝置,帶來的電力也與電廠比不了。其作用應該是削峰填谷,平滑電網的供求曲線。”
劉子健認為,此外,在公交、重卡等商用車場景應用上,氫燃料電池已落地。“相比鋰電池,氫燃料電池在大載重、嚴寒與長途場景具備優勢,2025年前后,商用車滲透率可能會突破1%的關鍵節點。”
2021年,“碳中和”發生過最大一筆交易,春華資本豪擲6億美元戰投遠景科技,后者在風電、動力電池、儲能領域頗具實力。
今年,“碳中和”作為第一賽道,仍被VC/PE追逐。有投資人朋友對記者表示,“碳中和”已囊括了能源技術、材料技術、生物技術、污染治理技術、資源回收技術、環境監測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等。
“身為投資人的我們,會始終圍繞有創新力的項目。目前,
物聯網、AI等技術,已經開啟了第一輪‘綠色工業革命’,但在ESG背景下,如何讓社會價值最大化,則是投資人最大的挑戰。 ”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