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工業領域被認為是
能源消費和碳排的大戶,互聯網大廠也有“
低碳”甚至是“零碳”的訴求。
“雙碳”目標下,BAT大廠都公布了自身目標:到2030年,實現運營的“碳中和”。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人以為“碳達峰”“碳中和”和互聯網公司沒太大關系,但實際情況是:電力能源作為互聯網公司運行的基礎,龐大的數據中心和云計算處理能力等,都需要電力能源的支持。
“如果電力能源的清潔化問題,沒有解決掉。互聯網企業的用電負荷,將持續增加,在不能保證綠電供應和消納的前提下,
碳排放指標壓力會增大。”祁海珅說道。
在此背景下,京東建立了中國首個“零碳”物流園區。具體方式為:在園區內實現倉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和儲能系統的應用。
毅達資本高級合伙人厲永興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較于其他投資機會,目前比較看好光伏領域。因為它的天花板足夠高,市場空間十分龐大。”
“相較于風能,光伏有技術迭代。”厲永興向記者談道,一方面,風電是機械發電,整體結構較大,需要在空曠等特定地區發電;另一方面,風電的成本下降曲線,不如光伏有臺階式的下降。
更重要的是,厲永興認為,光伏式發電具有普適性,園區、工廠,甚至是普通老百姓(37.470, 0.83, 2.27%)家里都可以廣泛使用。
然而,光伏市場已有隆基股份等龍頭出現,VC/PE們是否還有可投目標?
在厲永興看來,光伏行業具有一定規模效應。“當總效用達到一定程度時,邊際效應就沒有了。在技術趨同、規模經濟恰好處于合適的點上時,規模非頭部的一些企業,有時反而會有更大爆發空間。“
“同時,受區域、人文等因素影響,地方政府會率先扶持轄區內自己的光伏企業。”
記者注意到,頭部資本已有所行動。2021年12月,高瓴強勢參與保利協鑫近50億港元的配股,后者為顆粒硅龍頭。今年1月,IDG也募集了一只百億零碳基金,重點投向太陽能、風能、動力電池、儲能等領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