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四五’開始,
上海有一個重要的轉型任務,就是實現數字化轉型,具體來說需要走好兩條路:第一條路是推動‘產業數字化’,第二條路是拓展‘數字產業化’。”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兆安說。
具體而言,前者通過數字技術為產業賦能,支撐傳統行業開啟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后者將數字技術帶來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演化為一批在線新經濟產業。兩條路相互依存、并進,將促進數字經濟跨前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要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
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2021年我國企業研發經費增長155%,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正加速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陳晶瑩特別關注數字貿易對傳統中小企業的升級帶動作用。“數字技術推動中小企業開展跨境貿易,有利于其開拓市場,實現經濟增長,同時保障了企業的就業和展業,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然而在實際轉型中,很多中小企業雖然‘船小’,但‘掉頭’卻不易。”陳晶瑩說,傳統企業對數字化的新業態不了解,為規避風險,經常舉棋不定。此外,數據不暢通,也會導致政府和企業、企業和企業之間存在“信息孤島”,尤其是中小企業獲取數據的能力不足,在數字交易中談判能力較弱。
代表委員們建議,加強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數據共享和數據服務,打造覆蓋全行業、全產業鏈的數字“引力場”。
“算力是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相關產業的結構和布局還處于初級階段。”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陳力認為,在發展數字經濟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強化基礎網絡和信息安全保障,加快構建新型算力網絡格局。
在數據流通方面,陳晶瑩建議實施跨境商業數據流動分級分類信息管理,并輔以負面清單實施。“只要不涉及國家經濟命脈和個人隱私的數據,都應該自由、公平地流動。”同時,政府部門應當為對傳統企業加以引導和培訓,提供必要的投資信息和應用服務。
“推進產業數字化,除了基礎設施全覆蓋以外,行業的覆蓋面也要廣。”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副首席執行官蔣穎建議,可以考慮優先推進智能制造、服務業、
農業等先導產業的數字化,再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進行數字化轉型和流程再造,逐步帶動其他產業升級,吸引更多企業轉型加入數字經濟生態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