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fungible數據顯示,最新一周NFT全球的交易額達到了5.44億美元左右,NFT的平均交易價格達到約2400美元/枚。
同時,由YC孵化,目前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臺OpenSea估值已經來到130億美元,而這只是一家創立五年的小型公司。而據dappradar數據顯示,OpenSea交易總額已突破2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但這些NFT交易幾乎全部發生在公有
區塊鏈網絡中,對國內大廠來說,市場規模和估值僅有字面上的參考意義,而無戰略上的幫助。而國內的數字藏品起步更晚,目前還沒有完整的市場統計數據。
其實從商業閉環來看,數字藏品的發展邏輯并無問題,以
區塊鏈技術+文創IP結合是目前國內的核心玩法,其中發行方提供IP資源,發行平臺提供技術支持,藏家為此付費。
而目前國內很多具備區塊鏈技術開發實力的大廠如騰訊、阿里、字節跳動等本身還擁有海量IP資源,能直接兼顧發行方與技術支持的角色,而數字藏品業務最大的特點是能產生一定現金流。
但決定國內NFT最大的命題在于其發展是否能夠合規化,由于自帶
金融屬性,監管才是一切的核心。
專注于國內NFT合規化落地的BSN發展
聯盟常務理事、紅棗科技CEO何亦凡告訴界面新聞,國內NFT的發展關鍵是看發行方如何對NFT的屬性進行把控,如果定義成證券,不管是歐美還是國內,涉及到金融屬性,都必將會對此進行強監管。如果定義成虛擬商品,則以虛擬商品運行的規則發展,“同時還要看金融風險防范措施是否到位。”何亦凡補充道。
那么如何在全球NFT市場大爆發的背景下,尋找到走出合規化之路,或許是國內大廠數字藏品的生存之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