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沈陽團隊和高仿人機器人“清心”、真身復刻虛擬人“新悅”以及卡通虛擬人“元靈”共同發布了《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2.0版》,描繪未來“元宇宙”場景,全面解讀這一互聯網行業新風口的深刻內涵,并對其發展趨勢和潛在風險作出研判,對40多個行業進行元宇宙行業規劃。這是全球首份通過自然人、機器人和虛擬人聯合發布的學術報告。
沈陽告訴記者,早在1990年,錢學森在致汪成為的手稿中就已提到“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欲將它翻譯成具有中國味道的“靈境”,使之應用于人機結合和人腦開發,并強調這一技術將引發一些震撼世界的變革,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大事。這便是元宇宙在中國的萌芽。
被公認的“元宇宙”概念,出自1992年美國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提出的“metaverse”概念,漢譯為“超元域”,后發展為“元宇宙”。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阿凡達控制未來設定。換言之,虛擬人是元宇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21年3月10日,一款兼容虛擬世界的游戲——羅布樂思(Roblox)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元宇宙概念第一股。其賦予元宇宙的八大要素分別為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時隨地、經濟系統和文明。這是資本看到的元宇宙的商業價值。“與商界不同,學術界對元宇宙的興趣,聚焦在對構成虛擬世界的基本要素的歸納與探索。”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表示,歷史上,柏拉圖的《理想國》、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康柏內拉的《太陽城》等,都是對不同時代的“元宇宙”的描述。我們關心的是,構成文明新大陸的基本板塊究竟有哪些要素,元宇宙的概念將來還可能不斷演進與拓展。
從數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新基建內容生產,到生命新基建的化身,元宇宙不斷進行著自我革命和創造。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教授皇甫曉濤認為,元宇宙是可復制的宇宙內容再生產與不可復制的生命文化再創造,是文化想法、數字算法、科學做法、產業活法、傳播說法、游戲玩法、科幻魔法的集成與創新,是宇宙文明的演化遷徙與人類文明的進化再造,是現代文明的物化重組與宇宙生命的人化重塑。它集學術、藝術、巫術(神話)、魔術(科幻)、技術(科學)于一體,完成從人類文明到宇類文明的大遷徙與宇稱文明的新創造。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