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區塊鏈世界和網絡世界歷史的潮流。就像人類的歷史一樣,網絡的歷史也可以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概括。
我1983年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個巨人叫AT&T,好像是永遠不會倒的,而我當時最大的夢想,并不是畢業之后到大學里面做教授,而是去貝爾實驗室工作,因為這里曾產生30位諾獎得主。AT&T花這么多錢養出這么多諾獎級的科研人員,就是為了壟斷,它壟斷了所有的網絡資源。
慢慢地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協議——網絡協議。它完全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協議,可以使點和點之間完全可以隨意的交流。我可以走這條路,也可以走另外一條路,條條道路通羅馬,最后都能達到結果,不再需要中心的壟斷。一夜之間,我以為永遠不倒的公司,消失掉了。AT&T的壟斷完全被破壞,這叫合久必分。曾經也是在競爭之后出現了AT&T,但當一個新的網絡技術出現的時候,就是合久必分的時候。
這個合久必分的時代也不那么長,如果人人可以交流,人人都可以創造出交流的內容,這個內容廣泛地撒在外圍的互聯網上,那么我要去找一個信息,就會變得非常非常不方便,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分久必合,出現了一些非常中性化的新的壟斷平臺,在美國就叫Google和Facebook。
其實Google和Facebook做的事情,就是把每個人的信息重新組合一下。大家仔細想想,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公司,做的事情必然不是自己創造一些東西,而是把已有的東西做一個重新的排列組合。比如說石油公司、化學公司,它們做什么事情呢?原油是原子組成的,直接可以從地下挖出來,它們做的唯一的事情,把這些原子重新排列一下,變成別的化學品,比如說已經被提煉過的油。
Google和Facebook這些壟斷的平臺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是把每個人的信息重新排列組合一下,比如說Google最開始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做了一個排列,使我們找信息找得非常容易。這些中心化的平臺做的事情,就是把我們撒布在網絡上的內容,中心化地重組一下。
這是分久必合的時代,因為新的網絡協議,AT&T倒了,出現了思科,又出現了網絡資源分散的情況,又出現了巨大的平臺,巨大的龍頭。
今天出現的區塊鏈的技術,也會導致新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革命的強度可能是互聯網革命的十倍百倍。這個新的時代使得所有我們產生的信息,又可以自己個人擁有。互聯網的時代只是信息交換的時代,而區塊鏈的時代有了價值的交換,我們可以產生數據的市場,每個人擁有自己的數據,然后在交換的過程中產生新的價值。
信任機制建立在數學上
這個偉大的時代,我用一句話的口號來描寫,就是In Math We Trust。我們都理解貨幣的價值在于共識。那么問一個問題,人類所有的知識當中,哪一個大家最容易達到共識?顯然不是經濟學,不是法律學,不是政治學,不是化學,不是生物,甚至也不是物理,最容易達到共識的是數學。
用數學作為信任的機制,是最自然的做法。真正的區塊鏈的時代,就是使得我們相互間的信任建筑在數學的基礎上。
如果我自己做出一個正方體的話,肯定是不完美的。但是如果作為一個數學的形態,正方體則是全對稱的,每一個頂角都完全一樣,每一條邊都完全一樣,每一個面也完全是一樣的。數學的形態是最最精準的,在精準的意義下,也是最易達到共識的。
如果你看整個宇宙最深刻的奧妙之處,那么物理學中關于整個宇宙的最核心的公式和標準模型,也是用非常非常精妙的數學來描寫的,其中絕大部分的數學也是楊振寧先生所開創的。
既然大自然最根本的規律是用數學來描寫,我們是不是能夠使得人類社會的規則和信任也建立在數學的區塊上呢?
那么到底是哪些數學呢?在座的各位,我希望大家去學習這些非常美妙的數學。
公鑰和私鑰的組合,就是建立在數論上面,而且是建立在一個更高層的數論上面,叫橢圓曲線。大家可能知道,數學里面曾經最大的一個猜想——費馬大定律,最近被證明了,這個證明就是建立在橢圓曲線上。這個聽起來是非常非常抽象的數學,但是今天我們每次網上購物的時候,就用到了奇妙的數學。
另外就是哈希函數。它有一個單向性,任何的東西進去,出來都是一串隨機數。這跟黑洞很像,黑洞任意輸進去,出來的都是隨機數。
還有一個是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比如說我解了一個難題,但并不想把我的答案直接告訴你,卻要使你相信,我的確把這個難題解了。這也是非常奇妙的數學問題,但是這是有解的。我可以給你一個比特的信息,我解了這個難題,但是不告訴你任何別的信息。這對整個數據的市場會是非常非常有用的,我可以一個比特一個比特把信息給出去,而不是一下把信息全部給出去。
兩個百萬富翁,可能有一個人是千億萬富翁,有一個人是百萬富翁,他們不想把自己的財產公布出來,但是卻要知道到底誰更有錢。這用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的辦法就能算出來,只給出一個比特的信息,就可以知道誰更有錢。
數據自己擁有的話,我永遠學不到大數據的智慧。可是我想了解統計數據,其他人卻想保護個人隱私,所以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在個人隱私數據上故意加一些噪聲,這些噪聲使得你辨別不出來這個數據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的個人數據。在收集到這些數據之后,在大數據的環境下,這些噪聲就會相互抵消,我得出來的統計數據還是完全精準的,這個辦法就叫差別隱私(differential privacy)。
最后一個概念叫形式驗證(formal verification)。上世紀最偉大的數學發現是什么?是證明了數學的不完備性。如果我要給在座的同學推薦一本書的話,有一本我認為是千古奇書,它講了數學不完備定理、藝術家的畫和作曲家,三者之間的共同性。這本書是《哥德爾、埃舍爾、巴赫》(G.E.B)。
這些奇妙的數學,都可以用在區塊鏈上,可以用來做Formal verification。因為今天我們來到的是開源的時代,我們今天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完全是開源寫出來的。但是開源寫出來之后,一般人讀不懂,甚至專家也不一定看得懂。那么有沒有一種數學的程序,能夠告訴你智能合約到底是不是吻合你的白皮書上想做的?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思想,用的是數學中的邏輯學。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