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區塊鏈的技術優勢,國內區塊鏈側重發展
聯盟鏈,今年主要集中于
金融和政務領域。其中,以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成為主力軍。
在金融領域,據相關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建設銀行在貿易融資、跨境支付、智慧政務、住房租賃等12個業務領域落地了30余個應用場景;交通銀行積極推廣鏈交融平臺,鏈上機構同比增幅14%,發行規模同比增加15%;郵儲銀行建成跨境金融區塊鏈系統,通過外管局節點認證,在出口發票融資等場景中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截至上半年末,招商銀行新增4個
區塊鏈應用場景,達42個。10月份,“招商銀行一鏈通”順利通過中國金融認證中心區塊鏈檢測,這也是銀行業第一家完成CFCA檢測的區塊鏈產品。浙商銀行上半年則持續自主研發跨鏈等基礎功能及區塊鏈BaaS等平臺,創新應收款鏈平臺等“區塊鏈+
供應鏈金融”產品,參與國內外27項標準制定,進一步強化
區塊鏈技術及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服務方案輸出。
在政務領域,
雄安新區成為今年六大國有銀行競相布局區塊鏈的重心。
具體來看,郵儲銀行與雄安新區區塊鏈實驗室聯合開發的非稅收入區塊鏈管理系統今年上半年成功試運行。截至報告期末,累計上鏈票據123萬筆,票面金額突破192億元,上線各類單位430家,市場占比超過90%;中國銀行與雄安新區區塊鏈實驗室合作打造區塊鏈平臺,并用于新區工程項目財政資金支付;交通銀行成功對接雄安新區建設資金及工人工資支付區塊鏈,實現建設資金的穿透式管理。此外,工商銀行、建設銀行、
農業銀行雖未在半年報中披露相關內容,但也都實際參與了雄安新區區塊鏈建設。
分析人士認為,銀行業作為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并布局區塊鏈技術,對鞏固和培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能力,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深圳市信息服務業區塊鏈協會會長鄭定向對記者表示,信任問題是金融與政務最敏感的問題之一,區塊鏈技術在確保數據真實可信且不可篡改,集體維護解決信息不對稱等方面有突破性創新,滿足了政務與金融領域的核心訴求。同時,金融與政務是與民生迫切相關的領域,新技術的出現、發展與應用,首要目標就是服務于民生與經濟。
此外,在加強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平臺等方面,銀行也多有探索。
建設銀行區塊鏈服務平臺實現云化服務供給,適配多種區塊鏈底層技術框架,支持異構框架的跨鏈互通,形成基本完整的區塊鏈底層管理及應用支撐能力;工商銀行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區塊鏈平臺,融合150余項技術突破,在業界率先實現區塊鏈與多方安全計算技術的融合應用,助力跨機構數據的安全使用。
與此同時,全球首個由中國自主創新并控制入網權的區塊鏈服務網絡BSN發展迅速。經過一年多的發展,BSN已成為我國自主可控、物理分布最廣、技術融合最全面的全球性基礎設施網絡之一。
擁抱數字技術發力數字經濟 上市公司不甘人后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