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在文章中回顧了貨幣形態的變化,由于技術推動,貨幣形態經歷了從商品貨幣、金屬貨幣、紙幣到電子貨幣的演化,目前已經延展到信用貨幣、高流動性
金融資產等更廣義的貨幣層次。
而隨著
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和
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技術對貨幣演化的影響進一步深入。
這種影響正引起各國中央銀行、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姚前文章中稱,除了交易轉賬功能,貨幣往往因價值而動,哪里的價值更穩定,收益更高,貨幣就往哪里流動。而這種流動,就發生了貨幣的替代。這種貨幣替代,小的可引發人世間的種種悲喜劇,大的可引發為了搶奪貨幣主導權的“戰爭”,比如以鄰為壑的匯率戰、各種貿易/貨幣
聯盟、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博弈等。
以往的貨幣替代是因為貨幣的價值內涵發生變化,可以稱為“古典貨幣戰爭”,而現在由于技術而引起的貨幣替代可稱為“新型貨幣戰爭”。
還有一種“新型貨幣戰爭”則是電子支付對現金的挑戰。近年來,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的使用率持續激增,“無現金社會”“無現金城市”等詞語在媒體上頻頻出現,甚至成為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推廣業務的宣傳口號。與之密切相關的是,許多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貨幣在總體貨幣總量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自2003 年以來,我國基礎貨幣與M2比率下降了5%,印度下降了7%,歐元區則下降了3%。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央行貨幣(尤其是現金)在流通領域被技術更先進的電子支付方式乃至私人貨幣替代。
對于法定貨幣而言,私人支付工具的“去現金化”口號,以及“去中心化”
數字貨幣的興起,更像是一個Morning Call(叫醒電話),喚醒中央銀行應重視法幣價值穩定,喚醒中央銀行不能忽視數字
加密貨幣這一難以回避的技術浪潮,喚醒中央銀行應重視央行貨幣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創新……
而且,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技術對貨幣的影響正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態,并將繼續演繹、拓展和深化。它甚至還可能引發整個貨幣金融體系變革,因此引起全球各界的廣泛關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