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北京車庫咖啡已經誕生了
幣圈半壁江山,
深圳龍崗開始呼哧呼哧地造機時,上海還是一片百廢待興狀態。
“上海幣圈鏈圈活動交流還是太少了。”一位大佬在朋友圈感嘆。
上海是
金融中心,而
區塊鏈技術最先落地的領域是金融,按常理,區塊鏈和上海天然親近。
自2015年起,萬向區塊鏈實驗室在每年9~10月在上海舉辦區塊鏈全球峰會。
2015年10月17日,還沒成為“V神”的Vitalik Buterin來到首屆區塊鏈全球峰會,到場50多人,沒有李笑來、
徐明星、
李林等人——他們的坐標在北京。
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像做礦機的比特大陸、開交易所的 OKcoin、
火幣,都位于北京。
2016年第二屆全球峰會,中國銀行前行長致開幕詞,超過1000名參會者從全球趕來。
萬向區塊鏈董事長肖風振臂高呼:“力助中國在全球區塊鏈行業牢牢掌握話語權。”
到了2017年8月,某全球區塊鏈峰會被浦東市場監管局突擊檢查后,震動幣圈。第三屆全球峰會最后只得低調舉辦。
上海人的膽小謹慎、政策環境的封閉規范,使得上海區塊鏈的風口比北京來得要晚一些。
據企名片數據,上海迄今一共有120家區塊鏈相關公司,而在北京,這個數是237家,接近兩倍的差距,反應的是兩個城市面對風口的不同心態。
這也使得上海錯過了炒幣、挖礦、造礦機的1.0時代,直接來到2.0——區塊鏈時代,且以公鏈為主。像小蟻、唯鏈、深腦鏈、量子鏈、本體。
邊界智能做的深腦鏈,定位是成為
人工智能行業的公鏈;唯鏈(VeChain)CEO陸揚則表示唯鏈打算朝著公鏈的方向發展;量子鏈(Qtum Blockchain)的目標是成為優于
比特幣和
以太坊的公鏈;NEO被稱為中國的以太坊;元界(Metaverse)自稱為國內第一條公鏈;本體網絡(ONT)則是新一代公有基礎鏈項目和分布式信任協作平臺。
上海幾乎人人都在做公鏈。
有人說公鏈是資源整合,考驗技術能力,建設需要很長時間。換言之,上海人想玩一票大的。
這同時也帶來另一個問題:競爭激烈。
“它(公有的基礎鏈),它是有規模效應的,所以長期肯定有價值,但公鏈也不是誰都能做的,這個世界也不需要那么多公鏈,最后只會剩幾家。”海豚瀏覽器創始人楊永智稱。
“一個公鏈的成功一定要燒很多錢,可能1萬個賽跑者,最終有1個能跑出來。”上述業內人士稱。
為什么這么多上海人做公鏈?
或許投資回報率讓這些人嘗到了甜頭——NEO最高時上漲了約千倍,唯鏈也超過百倍。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