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
區塊鏈,不可不提的就是
比特幣。2008年10月31日14時10分(紐約時間),在一個普通的密碼學郵件列表中,幾百個成員均收到了自稱是中本聰的人的電子郵件,內中寫道:“我一直在研究一個新的電子現金系統,這完全是點對點的,無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然后他將他們引向一個9頁的白皮書,其中描述了一個新的貨幣體系。同年11月16日,中本聰放出了比特幣代碼的先行版本。
在比特幣的系統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幣”的概念,而是一個沒有中心存儲機構的“賬本”的概念。也就是說,實際上區塊鏈是比特幣的核心與基礎架構。因此要想知道區塊鏈會給數字經濟帶來怎樣的改變,比特幣無疑是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比特幣是虛擬貨幣的一種。自從
區塊鏈技術出現以來,虛擬貨幣便不斷地產生。比特幣的產生源于區塊鏈的信任機制,因為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所以需要每個參與者記賬,而記賬不可能是無償的,因而就出現了對記賬給出的獎勵,從而產生了比特幣。比特幣具有復制
金融系統轉移價值的能力,而且規避了運行、保護傳統交易所涉及的一系列任務與成本。在未來,這或許對于數字經濟體系下的交易方式會有很大的改善。
此外,區塊鏈還可為數字經濟體系提供可靠數據。以
農業為例,
區塊鏈應用主要是在農產品的溯源方面,借助區塊鏈不可篡改、共同協作的特性,可以把農產品從生長、運輸、存儲、供貨、超市、餐桌這一系列流程記錄到鏈上,可供查看整個生產和運輸過程。同樣,如果將區塊鏈應用到金融、法律、科技、管理、環保、
能源等各個領域也能發揮其最大的優勢。
從應用層面來看,區塊鏈作為新一代的互聯網基礎技術,能夠與大數據、云計算、
人工智能、
物聯網等產生緊密的聯系,優化傳統移動互聯網發展中逐漸顯示出來的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中心化等弊病,提高數字經濟發展的效率。比如,阿里巴巴就一直在探索區塊鏈與云計算的結合。阿里云在日本的云計算公司SB Cloud在2018年宣布,將向其服務的企業級用戶提供IOST的區塊鏈技術。IOST的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幫助傳統行業有效解決IT建設的痛點,真正節約時間和成本,解決設備擴容帶來的浪費問題,而且在安全性上,基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匿名性以及數據不可篡改等特征,還可以配置具有防范內部攻擊、高認證等級的業務系統隔離、防篡改相應硬件安全模塊等安全性保護措施。
在存儲方面,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沒有中心存儲機構的“賬本”。目前大多數企業需要存儲的數據都相當龐大,需要較多的服務器提供穩定的服務,并且還需要對服務器進行維護,對人力物力都有較大的需求。如果企業的數據存儲采用區塊鏈技術,將會大大降低在這方面的投入成本,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概括起來說,區塊鏈通過加密技術形成了一個非中心化的可靠、透明、安全、可追溯的分布式數據庫,能有效推動互聯網數據的記錄、傳播和存儲管理方式變革,從降低信用成本、簡化業務流程、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給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同時,區塊鏈可以通過實現人、機器、網絡之間的點對點連接,實現浸入式的信息交換網絡,使得不同物理性質的節點準確地互通有無,真正實現萬物互聯。
首先,目前區塊鏈技術還處于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不僅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而且各種技術方案還在快速發展演變過程中。區塊鏈技術的可擴展性,目前還停留在原型設計階段,導致很多交易的速度較慢。就拿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來說,有媒體報道,比特幣目前每秒也只能處理7筆交易,所以提高其處理數據的速度尤為重要。
其次,現實中的很多應用場景都需要設備能高效、快速地處理問題。比如火車站的安檢,人們對機器完成人臉識別是有時間要求的,不然會造成很大的秩序混亂。顯然以目前區塊鏈的處理速度是很難有效地賦能該應用場景的。
最后,我們都知道由于區塊鏈的數據是透明、可追蹤的,所以用戶的隱私無法保障。雖然區塊鏈架構中的加密算法、共識機制保證了信用問題,網絡中每個節點自證,在記賬過程中保證誠實,但是這個過程雖然可信,結果卻容易造成交易信息暴露,因為比特幣是不具備匿名性的。在道德倫理上,個人隱私很難得到保障。
當下,區塊鏈的發展有諸多“
聯盟”,但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底層架構。目前區塊鏈有著無數條鏈,包括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等,每個都是一個平行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孤立的價值鏈,我們如果不接入它就無法得知相關的信息。因此要想實現真正的互通,就需要大量的用戶達成相應的共識,去接入該鏈。顯然,對于目前而言,這是一場持久戰。
任何一種新事物,都是在不斷的否定中優化誕生的,區塊鏈也如是。當下,區塊鏈正在走向產業的融合。通過與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集成創新,區塊鏈必將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化進程,重塑人類社會形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