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
金融學院教授胡捷向財聯社
區塊鏈記者表示,
區塊鏈技術應用范圍廣闊,因此,各地在推進過程中,會選擇跟自身的經濟特色相關,結合城市稟賦,“比如當地在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的某些方面已經有了突破,有相關的公司或者產業集群等”。
北京作為全國的行政中心,利用區塊鏈+政務,推進數字政務建設;結合京津冀一體化,促進三地數據流通共享。
海南通過自由貿易港方案,在“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優勢下,探索區塊鏈+金融沙箱監管機制,給“區塊鏈+金融”新業態發展提供寬松的創新環境。
浙江發揮數字產業優勢,著眼于數據產業和數據安全,推進數據要素安全保障。
回到上海,此前的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 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其中就明確,構建貿易金融區塊鏈標準體系,開展法定
數字貨幣試點。
《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區塊鏈在金融、商貿、物流、
能源、制造等領域示范應用,“比如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利用自貿區、引領區等,上海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從已有的政策來看,多數措施還集中在
區塊鏈應用領域。
胡捷向記者提到,目前我國區塊鏈發展在技術層面還相對落后,智能合約、共識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統等作為區塊鏈技術的統稱,在各地十四五規劃中明確被提及,側重關注底層技術研發的,還是比較重要的。
“一方面,政策是指明了方向,相關措施也許會從優惠政策、空間松綁等角度考慮,但區塊鏈的發展,最后還得靠市場、靠產業本身去進行探索。”胡捷表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