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又何謂
比特幣的價值?“比特幣向資產,CBDC(央行
數字貨幣)向貨幣。”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指出。其解釋,2009年1月3日,第一枚比特幣問世,創始人中本聰在區塊里寫下“當時正是英國財政大臣第二次出手紓解銀行危機之時”,點明了本人創造比特幣的最大動機。2008年次貸危機席卷全球,美聯儲為救市推出了一系列的量化寬松政策,比特幣在此刻推出,首要目標就是為了對抗貨幣當局的無節制放水以及潛在的惡性通貨膨脹。
在程實看來,比特幣的波動性與交易速度常為人詬病,但這并不是其難以成為通用貨幣的實質障礙。第一,高波動性相對美元,而非指向實物購買力。比特幣的波動性往往是指對于美元價格的波動,今年比特幣價格由近29,000美元最高漲至63,000美元上方,已經遠超一個正常貨幣幣值的波動范圍。但是,我們判斷貨幣波動性的最直接依據應該是實物購買力的變化,而現實中以比特幣直接計價的物品非常稀少。如果從比特幣的視角來看,反而可能是傳統法幣的波動性巨大。第二,不理想的交易速度只是技術問題。“我們認為,比特幣難以成為通用貨幣的真正決定性因素,還需回歸其背后的經濟主義。”程實稱。
其邏輯是:第一是小眾,比特幣天然就不是面向普羅大眾的。為了保證稀缺性和自治性,使用者需要一方面牢牢掌管好自己的私鑰(256位的二進制數字),一旦丟失私鑰,便再無尋回資產的可能,另一方面還必須充分了解交易地址與私鑰之間的對應關系,以防止被智能生成的錢包軟件欺騙。當前比較簡易的方式是讓數字貨幣交易所代持比特幣,但這仍然需要公眾信任交易所,喪失了比特幣的根本意義。第二是通縮,比特幣的數量上限是2100萬枚,現時存在外界法幣與之兌換,比特幣通過分割最小單位能夠實現對內通縮、對外通脹的效果。但如果比特幣果真成為經濟活動使用的主流貨幣,法幣退出歷史舞臺,那么比特幣的通縮螺旋將無法避免,即人們都只愿意囤積比特幣而加劇經濟下滑的勢頭。
工銀國際宏觀經濟分析師高欣弘認為,相比之下,CBDC更符合現階段大眾的貨幣使用習慣,此外CBDC雖不參與貨幣創造,但有銀行的電子存款與之互為補充,不存在通縮擔憂。在其看來,比特幣稀缺性強化資產屬性,使其定位更趨近于數字世界的黃金。黃金雖然早已不再承擔支付的貨幣職能,但在通脹來臨時,黃金的物理稀缺性總是使其被視為保值資產,這也有助于我們重審比特幣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投資界人士認為,比特幣等
加密貨幣暴跌,是綜合因素所至,但這其中,流動性因素占比權重較大。比特幣暴跌,最高從6萬多美元回到3.8萬多,跌超30%,本質上是投機客在通脹走高的情況下不再相信流動性泛濫,主動拋售下刺破碩大泡沫。包括進而帶動高估值高漲幅成長股下跌,擠壓成長泡沫、尤其是特斯拉最為明顯。
程實亦坦言,誠然,惡性通貨膨脹會對經濟構成危害,但適度的通貨膨脹以及銀行債務也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從這一角度出發,不涉及信貸創造的比特幣很難被大規模采用。
現階段而言,程實表示,比特幣在提供基于數學共識上的稀缺性之余,解決了黃金不易分割、不易識別真偽和攜帶不便等缺陷,在避險屬性上的確比黃金表現得更為優秀。“強調比特幣資產屬性的估值邏輯存在合理性,而偏重貨幣屬性的估值方法則不那么可靠。”
不過,“由比特幣伊始,不斷自我進化的數字貨幣已經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而歷史終將做出正確的選擇,朝向更先進、更安全和更普惠的數字貨幣體系邁進。”程實稱。
實際上,“比特幣比照黃金、高度封閉:總量與單位時間新增供應量均由系統嚴格鎖定,不可人為調控,難以與社會財富的增長相適應;存在升值預期,有利于投機炒作,但違反貨幣發展規律與運行邏輯,在貨幣層面是倒退而非創新,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流通貨幣。”中國銀行前副行長、
深圳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王永利認為。而且,他表示,比特幣等純粹網絡內生“數字幣”,盡管模擬黃金,但并不是黃金,所以投機有機會,但風險非常大!
因此,“盡管出現多種‘數字貨幣’的概念,但從嚴格意義上看,真正能作為‘貨幣’存在和發展的,只能是CB-DC。”王永利稱。
(本報記者蔡越坤對此文也有貢獻)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