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的快速發展,
金融科技展現蓬勃發展新趨勢、不斷創新的新技術、不斷擴展的新場景、不斷融合的新業務加快落地。ICT技術,(IT(信息技術)與CT(通信技術)兩種技術、業務與服務的結合和交融)為金融線上化管理、移動化辦公、非接觸化服務、智能化監管等提供了有力支撐,促進了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中金融產品、金融業務、金融服務數字化進程。大數據、云計算、
人工智能、分布式數據庫、網絡身份認證等底層技術在金融場景中廣泛應用,金融服務流程大大縮短,業務協同效率明顯提高,金融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中國版監管沙箱”試點穩步推進,金融科技在金融基礎設施、
數字貨幣、財富管理、新型支付、
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金融監管等領域廣泛應用,奠定未來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條件基本形成。
監管科技重塑金融安全新格局。金融科技時代,金融服務渠道網絡化、形態數字化、場景多元化,金融業務產品更加虛擬、邊界更加模糊,傳統金融風險傳導的時空限制被打破,給金融監管帶來新挑戰。在地方金融工作中也同樣面臨復雜的金融風險形勢,要堅持底線思維,加強金融風險全方位監測預警,推動各相關機構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嚴厲打擊金融違法犯罪活動。我們設計開發的“冒煙指數”持續發揮風險監測“千里眼”的作用;針對預付費資金監管平臺已經上線測試,采用
區塊鏈存證和時間戳等技術對參與預付費資金存管的用戶、平臺、銀行和行業主管部門提供常態化監管支持。
信貸科技孕育普惠金融新土壤。政府部門、商業銀行、市場企業利用數字技術“匯數上鏈”,搭建智能化管理服務平臺,著力破解科創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難題,大大提高了營商環境的信貸融資可得性。我們推動
北京小微企業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匯聚政務、市場、司法等數據,依托國內首個自主可控的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建設“eKYC”企業金融電子身份信息認證系統(也就是企業金融身份證),構建涵蓋貸、投、保、擔、信、不良資產處置等環節的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服務生態,已匯集銀行、投資機構、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344家,企業3.8萬家,對接債權融資1270億元、股權融資84億元,完成授信392億元、放款259億元。
保險科技提供大眾民生新保障。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已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中國保險行業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
物聯網、基因診療等技術,對保險獲客、養客、產品設計定價、風控、運營、理賠等全面進行數字化升級,對壽險、養老險、財產險、健康險、農險、責任險等全產業進行重塑。我們看到,在車險承保業務中,RPA技術(機器人(9.460, -0.04, -0.42%)流程自動化)帶來承保流程自動化,車聯網信息共享推動承保核保風控模式改變,隱私計算與
區塊鏈技術為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共享保護提供技術性保障和機制性賦能;在健康險理賠環節,基于“大數據+AI”的智能核保、智能風控、智能理賠漸趨成熟,基于穿戴設備和區塊鏈的智能理賠進一步優化了風控流程。
風控科技賦能金融行業新提升。風控是金融行業的生命線。利用科技手段優化風控流程,提升風控能力,強化事前、事中、事后風險處置協同,風控科技的大發展為金融機構有效管理風險提供了有力保證。例如,信息不對稱、非標準化、流通性差、收益不確定、處置周期長、法律成本高、跨區域處置難度大等不良資產處置中的老問題,疊加疫后可能出現的不良資產規模上升、資產結構轉變、處置難度加大等新問題,有可能導致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呈現出“雙升”趨勢。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風控科技,通過對債務人精準畫像提升處置的精確度,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技術提高資產估值的準確性、時效性和公正性,通過區塊鏈技術連接多維數據實現案件批量化處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