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信息泄漏、數據過度采用的現象屢見不鮮,如何能夠保障數據可用不可見、信息最小必要原則?
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種實現的可能性。
雄安區塊鏈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副主任李軍曾公開表示,“可能于今年年底推出試用數字身份,
區塊鏈技術、隱私計算技術等綜合運用,可以極大改觀個人隱私信息被過度調用的情況。”事實上,區塊鏈的應用并不局限于此。實驗室在區塊鏈標準、智慧城市治理、
區塊鏈應用場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落地成果。
實驗室成立已滿一周年。2020年4月,在雄安新區改發局和智能城市創新聯合會指導下,實驗室正式成立,并將其定位為一家專門從事區塊鏈研究的綜合性新型研發機構。近期,為進一步了解實驗室的落地成果,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雄安區塊鏈實驗室副主任孟宏偉進行了專訪。
定位于綜合性新型研發機構,專門從事區塊鏈研究
實驗室由雄安新區管委會主管。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志明擔任實驗室技術引領委員會主任,雄安新區首席信息官張強擔任實驗室主任,下設副主任兩名,實驗室自身員工規模有五十多人。實驗室主要致力于區塊鏈理論、關鍵技術、標準、創新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在上下游產業建立有效運行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助力形成雄安標準和雄安質量。
孟宏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秉承開放聯合研發新模式,共建區塊鏈科技創新生態,合作伙伴由來自于智能城市相關領域的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機構自愿組成,包括國有大行科技力量、
北京大學、北航、中科院等高校,以及趣鏈、特米科技、火樹科技等高新技術企業。”
實驗室的使命任務是圍繞“區塊鏈創新+數字城市建設+數字經濟發展”,以區塊鏈關鍵技術研發、區塊鏈基礎設施構建、區塊鏈標準與測評、區塊鏈產業與應用創新為核心,面向服務于數字城市建設、治理、發展的區塊鏈技術與運用理念,打造產研一體、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孟宏偉介紹道,目前實驗室已經在區塊鏈標準、智慧城市治理、
區塊鏈應用場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落地成果。具體來看:
一是研究制定了《雄安區塊鏈標準體系》、《雄安區塊鏈技術—數據協同》、《雄安區塊鏈安全—區塊鏈應用安全》等雄安新區區塊鏈地方系列標準。
二是為適應智能城市治理需求,2020年12月14日,發布了首個“城市級”區塊鏈底層系統,這是針對數字城市規模和場景的新特點與新要求,自主研發的區塊鏈新產品。搭建起一條“核心鏈+應用鏈”多層鏈網融合的新型區塊鏈底層架構,可在同一框架下滿足智能城市在工程建設、政務服務、數字
金融等領域差異化要求,滿足不同用戶角色的建鏈、用鏈、跨鏈、管鏈等功能。形成一個城市級鏈網基礎設施。這也是雄安區塊鏈與現在
聯盟鏈和公有鏈的區別。
三是創新了一系列應用場景。雄安區塊鏈底層系統已經在政府投資項目審批、財政評審、科創服務等領域進行了創新,基于區塊鏈技術,我們將“不見面審批”推到了極致,實現了多部門信息共享,實現了流程并行、高效審批,對于保證政府職能陽光、透明、廉潔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進一步保證了雄安速度和雄安質量。
孟宏偉向記者表示,“我們把區塊鏈的創新理解為兩層。一層是基礎技術的創新,另一層是應用場景的創新。搭建區塊鏈基礎設施是做什么呢?一是利用傳感器采集數據信息,如何解決可信的問題,二是區塊鏈集成系統和國產化系統的適配問題,以及對吞吐量的技術突破;三是基礎研究、標準制定等。我們現在做的是雄安標準,希望以后能夠給中國區塊鏈的發展做一些貢獻。”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