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抵押為主”到“信用為本”
培育讓“創新種子”發芽的土壤
事實上,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交易公開透明、共識機制、不可篡改等特點。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目前在國內,已有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京東金融等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進行了探索,在跨境支付、
供應鏈金融、票據等領域均有應用。
上述應用都是利用區塊鏈的特點解決了最為關鍵的“信用”問題,而這也是廣東金融高新區一直以來在努力探索的路徑。
2016年11月舉行的廣東金融高新區金融創新發展大會主題為“信用為本·跨界共享”。正是在這場大會中,黃志豪提出,要探索一條從“抵押為主”升級為“信用為本”的新路子,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數月后,南海區獲批創建廣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點,并成立廣東省首個縣區級信用工作局。
金融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活水之源,但在互聯網時代,輕資產、重創意、重服務的新業態不斷涌出,過去以資產抵押獲取資金的方式不再適用于創新型企業,從“抵押為主”升級為“信用為本”,實際上打造了一套體系,培育能讓“創新種子”發芽的土壤。
當下,廣東金融高新區正在打造“互聯網+”眾創金融示范區,并已先后引進易聯支付、軟通動力、沃銀、旅聯等互聯網金融相關項目。由廣東金融高新區股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粵股交”)與京東金融、中合擔保、粵財共建的全國性“互聯網+應收賬款抵押和轉讓平臺”已完成工商注冊,由粵股交與廣東省農村信用聯社共建的農合機構眾創金融平臺已有南海、順德、中山等3家農合機構完成托管,托管股本110.6億股。
在7日的金融工作會議上,黃志豪再一次強調了信用體系建設對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在發展金融上,強監管、降成本、防風險、優服務是四位一體的。做好信用體系建設,就是最好的強監管措施,就是降成本的最大空間。”
南海區金融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南海區“政銀企”征信云數據已逐步完善,南海區信用與金融創新應用平臺也于去年12月正式發布,目前進駐金融機構25家,將發布金融機構適用的信用服務產品。與此同時,南海還在廣東金融高新區內成立了金融審判庭和金融仲裁庭,構建起南海區聯合執法機制及信用全鏈條約束機制,并建立了首批誠信典型名單和嚴重失信記錄名單。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