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國際
金融論壇(IFF)第17屆全球年會(F20峰會)在廣州南沙開幕,IFF大會主席周小川進行視頻主旨演講。
“二氧化
碳排放市場在性質上就是一種金融市場,也是綠色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二氧化碳排放分配使用的一種機制,更多是以供求關系為基礎,涉及多種不確定性的風險定價市場,更是一種跨區配置投資與風險管理的市場。”周小川在演講中,特別提到了
碳市場。
他表示,為實現碳中和或者是實現凈零排放,需要大量的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的投資去謀求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在未來獲取碳減排或者是碳全降的稅收收入,來實現投資,其中有大量的期限轉換和風險管理。也有許多和其他綠色金融相交叉、相合作的內容。
周小川表示,要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就要明確激烈機制,而這個激勵機制應該來自于碳市場。“未來的碳中和計劃,需要許多行業都參與進來,需要給出各個行業有關碳排放和未來減排計劃,和有關新的技術、工藝的減排、效果的參數。”
他還提出,在碳中和的后半期,注意力更多要轉向碳全降,或者是碳匯或者是碳捕獲,這樣才能夠確保在未來實現碳中和。
“碳市場要想辦法進行連接,就像資本市場、股票市場一樣。”周小川表示,全世界的儲蓄和投資本來就有流動性,氣候變化的投資更是如此,本就面對著全球的變暖現象,如果投資有收益也是全球性的收益。將市場割裂開來,定價本身就會出現問題,割裂的市場效率也不高,它不利于互通有無,也不利于協調全球的行動。
“建議在中歐之間、亞歐之間可以研究建立一個專項基金,專門處理跨歐亞交通的碳排放問題。按照碳排放的價格,將收入交給基金,支出用于減排或者是零排放新的交通,或其他減排和碳全降方面的應用。”周小川說,氣候變化的國際交易,包括貨物與服務的交易,包括設備與技術的交易,應該實現零關稅、零壁壘。“特別要強調的,減排和碳中和需要使用大量的技術和設備,不僅應該把壁壘降下來。同時,還要利用多種綠色金融的機制,加以配合和支持,使這項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