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約為何多年默默無聞?
不過,智能合約這一概念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也有一些案例在現實中得到了實際應用,為什么直到現在才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呢?
采用計算機程序來定義合約,有執行自動化和語言無歧義等優越性,但是也帶了一些不便。相比于傳統的紙質合約,沒有編程背景的普通用戶不具有對合約內容進行審查的能力,更無法制定自己想要的合約,具體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由于智能合約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其控制權僅掌握在某一特定組織手上,合約的執行也僅僅是在組織內部的某一臺機器上運行和調用的。一方面,由于普通用戶無法確定合約程序是否能達到想要的效果,他們只能單方面的相信組織對合約的解釋權,但卻無法排除組織用合約干壞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計算機程序遠比大家想象的更為脆弱,黑客技術可以突破各種防線實現合約的篡改,損害用戶的利益。黑客們甚至可以抹去篡改的痕跡,所造成的損失也找不到人來承擔。總之,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環境來保證智能合約的不被篡改和真實性。
其次,傳統智能合約僅能支持進行定期支付或約定還款等基礎而簡單的業務,不能完全支撐復雜的業務流程。合約的開發完全是由銀行等組織完成的,甚至是嫁接在硬件設備上(如自動售貨機),用戶難以個性化定制所需的合約。在某種程度上說,雖然智能合約在某些方面提供了便捷,但應用卻極為有限。
正因為上述一些明顯的缺陷,使得智能合約很難受到社會的關注。如果有一種方式能夠自動保證合約執行的可信,智能合約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幸運的是,
區塊鏈的出現為智能合約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區塊鏈將智能合約程序記錄并復制在分布式網絡上,并且讓網絡上的所有計算機同時執行合約,只有當所有機器都認可結果后,才會執行相應的操作。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