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層次,區塊鏈最底層的一個層次,實際上是分布式網絡,區塊鏈是架構在分布式網絡技術之上的一個應用。
分布式網絡技術是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最早的所謂的P2P網絡,到后來的CDM,到現在的邊緣計算,
物聯網3.0時代要進入到邊緣計算時代,區塊鏈是建立在分布式網絡基礎上。
分布式網絡對于區塊鏈來講,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決了點對點通訊的問題。
第二個層次:分布式賬本。
在分布式網絡基礎上,如果我們給它加一層密碼學的帳本體系,這個分布式網絡就變成了分布式帳本。密碼學的帳本體系和我們現在所碰到的
金融帳本體系,比如說在銀行的開戶等等是非常不同的。
最大的一個不同,銀行的賬戶體系只能記錄你的資金,但是密碼學的賬戶體系能記的不僅是你資金的狀況,甚至可以記跟你身份有關系的所有數據。
更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密碼學帳本體系,它的開戶和金融賬戶體系開戶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要去開立一個賬戶,一定要做KYC(對賬戶持有人的強化審查,是反洗錢用于預防腐敗的制度基礎。),銀行一定要辨別你是好人還是壞人,你的信用等級是多少,我能最大限度的為你提供多少金融服務.
密碼學賬戶體系,沒有這個KYC的過程,任何一個人不需要借助第三方,就可以在
比特幣的區塊鏈上開無數個賬戶,不用來辨別你是好人或壞人。
但不管是銀行帳戶體系,還是區塊鏈上的密碼學上的賬戶體系,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這個目的就是要從事交易,基于這個賬戶完成。
銀行需要有一整套的人員、模型、機構、過程來辨別你金融服務的請求是不是應該得到允許,是不是可以讓你完成。
區塊鏈沒有這些東西,它有的是一套數學算法,建立了一套網絡上的規則,依照這套規則做,那么所有的壞人不可能作惡,如果不依照這套規則做,那么你不可能實現你想要達到的目的。
這樣兩套賬戶體系,很明顯知道誰的成本高,誰的成本低。運行一套數學算法,一個人和一萬個人同時運行它,邊際成本不會增加,但如果銀行來辨別一個人的金融服務的請求,你服務一個人和一萬個人的邊際成本一定是增加的。
所謂的分布式帳本,最大的特點,是所有的相關方都在一個帳本上記帳,而現有的所有記帳都是各個單位、各人記個人的帳。
如果一筆金融交易需要經過五個相關機構,那么這五個相關機構如果要把這本賬記平了,他需要的成本很高,所以要進行一筆國際匯款,需要7%、8%的費用。
因為經過五六個跨國的金融機構,要把所有的帳記平,還要有強大的中后臺保證帳不會記錯。但所有人都在這個帳本上記東西,所有任何一個相關方的數據發生變動,其他方就知道了,因此不需要很大的中后臺,這就是分布式帳本。
在分布式帳本階段,有很多密碼學的東西加入到了區塊鏈上。區塊鏈底層有大量的密碼學算法。區塊鏈的賬戶是用非對稱加密算法開立的,開賬戶也沒有成本,任何人可以在區塊鏈上開一萬、一億個賬戶,沒有人管你,也沒有人做KYC,不需要做KYC。
我們要在區塊鏈上同步所有的數據,就要確保這個數據不會被篡改,因此有哈希函數,要保持你的隱私,有證明算法。
比如說五個企業有自己的數據,不想讓別人看到,那么有安全多方計算的算法,能夠確保數據繼續在你公司本地,但同時通過區塊鏈也能夠達成數據的交換,同時各家公司的數據又不會被對方所知道。包括區塊鏈上面的協作,所謂比特幣的挖礦。
第三個層次公有區塊鏈,或者叫比特幣區塊鏈。
如果你在分布式帳本之上再加上兩個東西,那么它就到了區塊鏈的第三個層次,到了公有區塊鏈,是最純粹的區塊鏈,就是所謂比特幣區塊鏈的東西。
加了兩個什么東西就變成了公有區塊鏈或比特幣區塊鏈了呢?
數字貨幣的貨幣體系和我們現在的貨幣體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數字貨幣不是我們現在的貨幣,更加不可能是法幣,它是一個很特殊的東西。
兩個之間最大的區別在哪里呢?我們現有的貨幣,即使完全電子化了,它再電子化,也只是存儲了你的一串數字,你的微信、支付寶錢包里,你的銀行帳戶里面,無非里面是一串數字。數字貨幣不是數字,是計算機程序。
如果你有兩個比特幣,那你有的不是數字,是一段代碼,是一段計算機程序,它不是簡單的從紙幣變成了電子,從物理形態上,我們有銅、金銀,后來變成了紙幣便于攜帶,再后來為了更方便攜帶,于是變成了電子化,那只是物理形態上的變化。
而到數字貨幣,是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它變成了一段計算機程序,因為它是程序,所以我們可以賦予它智能合約。
我們可以在這個代碼里寫進很多計算機的約定,比如說這筆錢可以付給誰,錢什么時候可以付等等,這些都可以寫到程序里,最后由計算機系統自動執行這筆錢的交易、匯兌、交換,不再需要依靠人,這是數字貨幣和我們現有貨幣體系最大的一個不同。
在公有區塊鏈上,為什么一定要發行數字貨幣?不發行不行?不發就只是分布式賬本。
在分布式帳本里可以沒有數字貨幣,在公有區塊鏈上,不可能沒有數字貨幣。
因為公有區塊鏈是一個完全去中心去中介一個自組織,比如說現在有很多人自己花錢買幾千臺服務器,到
四川的山溝里建一個礦場,挖礦就是替區塊鏈工作,幫助它去存儲數據,為它提供一個安全計算的基礎。
因此比特幣區塊鏈每10分鐘會結一次帳,這10分鐘內為區塊鏈工作過的礦工,比特幣就會發給他獎勵。
如果沒有了幣,誰還會為比特幣區塊鏈工作呢?因為區塊鏈是一個自組織,自組織誰來給我激勵?沒有激勵誰來給他干活?所以數字貨幣是一個激勵機制,是一個沒有中心化機構來建立的激勵機制。
另外一個,除了激勵機制之外,它還是一個自組織,沒有公司股東會、董事會以及管理層,甚至比特幣區塊鏈沒有員工,沒有經營場地,沒有收入,可這個比特幣區塊鏈成功的有效的運行了九年時間,在上面跑著,最高的時候幾千億,現在大概不到2000億美元。
九年時間沒有股東會、沒有董事會,沒有員工,沒有經營場地,沒有資產負債表,它靠什么運行的?誰來決定這個網絡怎么運行?顯然不是由董事會和管理層做出來的決定。
它是依靠一套共識算法,依靠一套數學算法來進行管理和治理。所以基于博弈論的共識算法和基于數字貨幣的激勵機制,這個治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在分布式帳本上,就是公有區塊鏈。
區塊鏈無非就是這么三個層次,對我們現有的商業體系來說,比如說現有的銀行業,是不大可能直接用到公有區塊鏈來改造我們現有系統的。
因為我們不可能是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機構,我們也不可能接受說一個系統自動發行一個不是由央行發行的貨幣。
一般來說,現有的商業,不管是銀行還是商業機構,一般用的都是分布式帳本,分布式帳本是不帶數字貨幣的,因此我們銀行用它做
供應鏈金融也好,做貿易金融也好,或者企業用到區塊鏈做溯源也好,基本上用的是分布式帳本,而不是區塊鏈。
這里面沒有好壞之分,跟現有的法律體系,跟現有的商業體系、金融體系能夠結的是分布式帳本技術,不是公有
區塊鏈技術。
反過頭來,公有區塊鏈技術一定會長在顛覆性的商業場景里,不大可能對接到我們現有的體系,因為它沖突太大。至少在未來的一兩年之內,看不到它們對接的可能性,但分布式帳本是完全可能對接的。
區塊鏈有很深厚的理論基礎,經濟學家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在研究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股經濟治理力量。除了這個之外,在數學上的基礎更多的是基于算法博弈論,算法博弈論是區塊鏈的數學基礎。為什么博弈論會成為區塊鏈的數學基礎?
我們從囚徒困境這樣一個博弈論最著名的案例講起:兩個罪犯被警察抓了,關在不同的牢房里,如果他們兩個人都死扛著不招,警察沒有證據立刻把他們放了,但如果兩個人招了,兩個人都會判刑。
但警察在審訊他們的時候說,如果哪個先招,就會減刑,這時大部分的結果是兩個人都招了,因為信息完全不對稱,在兩個不同的牢房里,這是一個最典型的百分之百信息不對稱的環境,誰都怕對方招了,最后的結果大家都招了。
區塊鏈是基于一個分布式網絡技術,分布式網絡技術的學術名稱叫做點對點對等網絡。在分布式網絡上,任何一個網絡上的節點它獲得信息的權利是對等的,你能在這個系統上得到任何信息,另外一個人也完全能夠得到。
如果是點對點對等網絡,那就證明信息在區塊鏈上是完全對等的,在一個信心完全對等的環境下,這兩個囚徒還會作出第二種選擇嗎?如果兩個人通氣,肯定會死扛著。
在一個信息完全對等,完全公開透明,數據不可篡改的可信環境里,博弈論往往就能達到最優。
因此在區塊鏈的底層算法博弈論成為它建立自己的一個自組織激勵機制的一個最底層的數學基礎。數學是最容易在全球達成共識的,1+1=2,全世界70億人在1秒鐘之內能達成共識。
所以,區塊鏈為什么能夠做到博弈出一個好的結果?因為它用的是數學,比特幣區塊鏈一套數學模型,每10分鐘會發出幾個比特幣,這是一套數學算法。
如果運行一下這套數學模型,1萬人運行出來的結果是同樣的,所有人都信比特幣區塊鏈,在這套數學模型下,數字貨幣的發行量就這么多,而且誰為區塊鏈工作了,誰就能得到比特幣。
我們不需要HR部門,也不需要業績管理部門做評估,來決定你的獎金,你的獎金是一套算法來決定的,這10分鐘之內你做了工作,這10之內發出來的比特幣就給你了,下10分鐘你沒有搶到記帳權,那下10分鐘你就沒有權利得到下10分鐘的比特幣。
我們如果去理解區塊鏈,從這樣三個層次去看,它基本上落在這三個層次的某一個層次上或者它只是用了分布式網絡技術,或者它用了分布式帳本,并不是使用了公有區塊鏈。有一些確實用到了公有區塊鏈,比如說
以太坊、比特幣區塊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